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维最有哲理的一首诗,觉得人生走到绝路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精细化 https://m.39.net/disease/a_5778560.html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的诗论与画论,也是他对王维诗和画的高度评价和总结。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少年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明和才智,在绘画和诗作上的成就都很大,且精通音律,早年就开始了仕途生涯,晚年的时候官至右丞相,但王维早就看透了政局的变化多端,以及仕途的险恶,很早就有了出仕的想法,想要超脱这凡尘惊扰的时间。于是他吃斋念佛,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利用空闲的时间,在京城的郊外修建了一座别墅,修养身心。

王维受佛教的影响很大,在他的诗歌中,总是能看到娴静而淡泊的思想,在田园风光的背后,又含有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闲散舒适的生活和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看待事物上又有了不同的角度。要说王维最有哲理的一首诗,就不由得想到《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觉得人生走到绝处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云,不一样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终南别业》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所以开头的第一句,就颇有些感叹的意味,“中年颇好道,晚年南山陲”,中年的时候有很浓厚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在终南山边陲安了家。这里的“南山边陲”就是他建别墅的地方,这里原本是宋之问的别墅,到了王维手中,王维就陶醉在这里秀丽的田园风光中,“中年颇好道”则是说自己厌倦了尘世间的纷争和喧嚣,开始信奉佛教。“终南山”在古人的诗歌中,一般是安逸和隐居之地,它也曾出现在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终南山就是陶渊明隐逸安逸之所。

兴之所至,常常独自去游玩,有快乐的事情,就自我欣赏和陶醉。诗的颔联,就透露出作者的闲情逸致,“兴来每独往”中的“独往”是诗人的兴致勃勃,“胜事空自知”中的“自知”是诗人欣赏美景时的自得其乐。自古以来,跟诗人有同样爱好和志趣的不在少数,唯有诗人,兴致来时,独自游览,欣赏这山中田园美景,虽独自一人,却不胜欢喜,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中能够领会这样的志趣。

随意的在山中闲逛,走到哪便是哪,这是一种没有目的、随性而为的举动,但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流水的尽头,咋一看好似已经无路可走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灰心,索性坐了下来,于是便有了这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的心情只有悠闲到了极点,才会有这样的兴致,“云”本就给人以悠闲,它是风吹到哪儿,便在哪儿停下,好似无忧无虑也无心,诗人这样一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将自己闲适而又懒散的心境揭示了出来。

最后一句用了“偶然”一词,“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其实不只是偶然见到林叟,连这次游乐,也是诗人的偶然所为,诗中的每一句,都表达出这次的游乐中所遇之事,都是无心的偶合,更显得诗人的悠闲。这首诗中,最有哲理的就是颈联,行到水穷处,水穷指的是哪些地方呢,也许是山泉的发源处,隐于地下,也有可能是下雨之后形成的一小滩湖泊,而今已经干涸。诗人走着走着,到了尽头,索性坐下来抬头看云,水蒸发上天变成了云,云又变成雨,到时候干涸的泉眼又会变成水流,人生就是如此,何必绝望呢?

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妨往旁边看看,出路说不定就在旁边,即便已经无路可走,不妨抬头看看云,体会一下人生的广阔,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穷途末路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