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陵塬下第一寺——兴教寺
文/长安18子
我的家乡在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下的韦一村。离我家五六里地的杜曲镇西韦村,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年,玄奘圆寂于铜川的玉华宫,开始埋葬于白鹿原,年又迁葬至樊川的少陵塬畔,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亲自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为兴教寺。我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时,大年初一随家人走路步行半个多小时,前往兴教寺烧香拜佛。那一天,附近到寺庙里烧香的人特别多,不大的寺庙里人满为患,大殿前里三层外三层都挤不到跟前,东西各条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香火很旺盛。后来,我虽然每次回家都要从寺庙下面经过,但却很少有机会进去转转了。
今天从老家回来时路过这里,顺便上寺庙里转了一圈,大家跟我一起进去看看吧。兴教寺在少陵塬的半塬上,从省道公路向北走,要上一个很长的大坡,上坡就到了寺庙门口。原来的旧大门关闭着,在旧门的东侧新开了一个大门。这里也是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景点。
一进大门,迎面就是一棵大树,前面立一石碑,上书宽池法师题写的“照古腾今”四个金色的大字。
中间的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规制,前面廊柱上镌刻的对联为:“一悟成真称大雄,万德庄严为宝殿”,把大雄宝殿几个字嵌入其中,确实很巧妙。
大殿前的一根根廊柱都用金箔包裹着,显得金碧辉煌、法相森严。
大殿后面绿树浓荫深深处,是一座法堂,应该是寺里和尚们每天念经讲道的地方吧。
最后面靠塬的是一座卧佛殿,一尊大佛横卧在大殿的正中,接受着善男信女们的膜拜。
兴教寺里最有名的,就是寺庙西侧的这座方形五层宝塔--“唐三藏塔”,玄奘法师就长眠在塔下。这座宝塔为砖结构,通高约21米,底边长5.2米。塔的一层较高,面南辟龛室,内置玄奘塑像;二层以上实心壁面隐出倚柱,阑额,斗拱,叠涩檐下砌两排菱角牙子。塔身收分适度,造型庄重,为早期楼阁式塔的典型作品。这座宝塔,在这里已经巍然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历经战乱、自然灾害和风风雨雨,至今还保存的完好无损。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宝塔的东西两侧,还有玄奘的两个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弟子灵塔均为方形三层,高只有7米左右。其中“窥基塔”为唐永淳元年(年)始建,大和三年(年)重建;“园侧塔”为北宋政和五年(年)由终南山丰德迁来灵骨时所建。
在宝塔的东边,还矗立着一通“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漶不清了。
在宝塔的北面,还有一座三藏院,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也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东西。
兴教寺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的祖庭之一,是少陵塬上最大的一个寺庙。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是由唐三藏玄奘大师尊印度大乘佛学瑜伽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所创立的。该宗以佛教义学见长,剖析事物的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性,强调心外无独立之境。玄奘大师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万法唯识”、“唯识真性”为宗旨,著有《成唯识论》而创立法相宗,被尊为初祖,故兴教寺也被中国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祖庭之一。
这个寺庙不大,我半个小时基本上就转完了。
长安18子,电信工程师,美文作者,喜欢诗歌、散文,原创码字写文不易,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