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维的一首秋词,被誉为经典山水之作,细细 [复制链接]

1#

导语:

至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的6-23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借喻山水,立德立言始,此后,开一代先河,历代儒学后辈文人墨客皆爱寄情山水,抒发情怀。

山水诗,遂经千年锤炼,不断打磨,成为我国浩瀚文学海洋中的一个巨型航标,谱写出一篇又一篇的不朽山水名作。为后世的文哲思想、艺术审美留下了丰富的源泉。

历代的山水诗佳句频传。但其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当属唐代名家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一生声名显赫,在唐代开元、天宝两朝官至右丞相。他才情俱佳。精通禅宗佛理、道德老庄、诗词歌赋、书画音律。所以,他当年在终南山隐修时的这首《山居秋暝》,结合了山水、禅悟的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学哲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隐居的惬意,空灵的山谷,身处其中得大自在。脱离出了尘世的旧俗,迎面而来的就是出世的“新雨”,如王维同期的诗僧拾得所悟“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诗情画意中,一慕山雨后,辉映出晚秋的美景。

暗示诗人已经悟透人生的空灵而不强求的心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手法与其他的苦情诗人写的山水诗形成鲜明的对比,首句便拔高了境界,置身于哲理的高度上观照世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句点题之笔,明月照映着劲松,流水轻抚着山石。可以想象到作者当时的心平气和,神情自若。如枯木禅师的悟道山水诗“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表达的是一派大德与天地契合的自然祥和之象。

乍一看,轻描淡写中风尘不动,写的是山水间光与影的交汇。实则功力深厚而意境悠远,把月自当空水自流的景致,描画成的是成熟而淡定的人生智慧。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里画风一转,由静及动,从浣女归山,莲动下舟切入动态描述,美丽活泼的浣纱女一路欢愉濯洗归来,为雨后寂静的山林带来了美好清新的乐章。远处渔舟唱晚,莲叶田田,亦是满载而回。

一片田园祥和的世外桃源就这样在诗人的行吟笔触中,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人生之至善至美,不过如此。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最后一句抑扬顿挫,从对隐修的山中美景的“风、雅、颂”中,以“赋、比、兴”的格调拓展到山外的功名红尘。人的维度到了一定的境界,随意一歇,便是人间美好,末句“春芳”呼应首句“晚秋”,哪怕是“天气晚来秋”仍可时时春芳在侧,这样的得失体悟,宽广胸怀,堪比山外的王公贵胄内心富贵之极。

短短一首八言山水诗作,寓境寓景,寓情寓禅。从时令的春秋跨度到时空的山雨;从民间的浣女莲舟跨度到庙堂的王宫贵胄。真可谓写尽春秋,笔墨世事。如此通透的唯识领悟和对人生的从容驾驭。天下之大,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别无比拟。难怪千百年来的书法大师、绘画名家都把此诗作为其作品的表达范畴,流传不息。

要论唐朝第一诗人,想必是华山论剑、众说纷纭,可要说诗坛第一美男子,我想大家十有八九会选王维。

唐《集异记》记载,“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一曲《郁轮袍》直接把玉真公主收为小迷妹。什么“翩翩佳公子,皎皎世无双”,都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可这个颜值与才华齐飞的白衣少年,偏是个“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主儿,三十多年闲居辋川,终不再娶,素衣蔬食,说他是个安静的美男子,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你也喜欢王维,喜欢读王维的诗,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王维诗传》,这本书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将王维优游于仕隐之间的经历与他的经典诗歌、诗与禅的流变交织到一起,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醉心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

除了王维的诗词,这套书中还包括了《柳永词传》,《白居易诗传》,以及《李商隐诗传》。这套书除了大量的美文干货,还配上了唯美的插画,符合诗人意境的封面,阅读起来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

4本书活动价仅需88元,也就是两顿饭钱,就能读懂4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不得不说是非常划算了!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