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正风,金庸小说中最令人敬佩最令人同情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http://www.txbyjgh.com/m/

刘正风与曲洋,这是两位为艺术而归隐的高士。

刘正风与曲洋,二人都是音乐家,从他们本来的社会角色而论,应该是一对死敌,刘正风是“正派”的衡山派第二把手,曲洋是“邪派”日月神教的长老。按照“武林规矩”,这两个人应该是一见面就拔刀相向,斗个你死我活的死对头。可是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不仅走到了一起,还成为同生共死的知音。

刘正风与曲洋,可以使人想起被奉为“知音”典范的钟子期与俞伯牙。

《列子·汤问》记载,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钟子期一个人能从他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无人能真正欣赏他高妙的琴声,从此不再弹琴。刘正风是吹箫的第一名高手,曲洋是七弦琴冠军,武林中两个音乐修养最高的人物碰在一起,研讨音乐一起创作了一部《笑傲江湖曲》,琴筑相和,心意相通,什么爱恨情仇、荣辱毁誉、身家性命等等,统统抛之脑后了。

刘、曲二人的音乐世界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刘正风还有一桩本事,那就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出一个人真正的心声。

《礼记·乐记》中说:“惟乐不可以作伪。”刘正风从曲洋的琴声中听出这个"魔教”的大头子的心地其实与自己一样,也是“光风霁月”不含任何污秽与渣滓,所以与他倾心相交,不惜押上了身家性命。

刘正风是金庸小说中最令人敬佩、最令人同情的高士。

刘正风的思想境界,无疑比江南四友高出许多。江南四友的归隐,主要是为了求得一己的安全。并没有打算与整个抑制人性的江湖体制决裂,更没有想与代表着江湖霸权的强力人物叫板挑战。

而刘正风的退出江湖,是看清了武林中的派别斗争的荒谬实质,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一种由自己安排自己命运的人生理想,套用现代术语,他是一位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人的权利的自由主义者。

他的“退”,是从武林体制中彻底地抽身,是对武林体制的彻底否定。

刘正风身处的武林环境,是派别斗争十分激烈的大屠场,刘正风的武林角色,是一派中的高手,这样的武林环境与武林角色,决定了他就不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权利。他既是一位高手,那么,他就得为五岳剑派以貌似正当的理由去充当一个冷血杀手。

《笑傲江湖》里大多数“正派”高手,都是自觉自愿地充当着为他人所用的屠刀。但刘正风已经觉醒了,他要恢复自己的人的本性,要想成为一个与杀人机器全然不同的“人”。

刘正风当然知道,要成为这样一个“人”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他也煞费苦心地为此作了周密而详细的安排。

首先,他决定“自污”,把自己的脸面抹黑,特地花钱买了一顶小小的官帽;随后,他大撒请帖,遍邀同道,举行隆重的“金盆洗手”仪式。昭告天下,宣布自己为了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这一庸俗的目的而退出江湖。

同时,他还向五岳盟主左冷禅做了书面汇报,又故意说自己与掌门人莫大先生不和。

这些苦心孤诣的安排,正是因为他知道强大与冷酷的武林体制,决不会容忍他以尊严的方式进行人格的再生。

可刘正风还是低估了武林体制的能量,五岳盟主左冷禅派出一批杀手飞速赶到。灭绝人性的霸权如钱塘江巨潮般压顶而至时,刘正风显示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片刻之前还与他称兄道弟的朋友们,一个一个站到了霸权的旗帜下,指他为“叛徒”,断然与他划清界限。

于是,在刘正风自己的家中,在有数百亲朋好友参加的“金盆洗手”仪式上,中世纪式的“宗教裁判所”出现了,刘正风被无情地推到了被告席上,刘家也变成了一个大屠场。

眼看着家人弟子一个一个被残酷地屠杀,面对着他心爱的幼子被利刃加颈,苦苦哀求他回心转意,但刘正风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朋友的情意,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宁死不屈。

这是一个为了坚守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之士,是一个独力与黑暗的武林专制制度抗衡的勇士。

“不自由毋宁死!”这个口号,要到十八世纪的法兰西大革命当中才能响亮地喊出来,而在《笑傲江湖》的背景下,这种声音只能是曲高和寡,真正用心灵应和理解刘正风的,环顾偌大一个武林江湖,只有那个如流星般一闪即逝的曲洋。

在金庸小说里,采取避世态度的人物着实不少,袁承志远走海外,张无忌和令狐冲则是携爱侣归隐田园,陈家洛归隐回疆,杨过和小龙女隐居终南山,狄云回到雪谷,范蠡泛舟五湖……而集中写隐士的,是《笑傲江湖》这部隐喻性很强的小说。

在金庸之前的侠义小说中,偶尔也会写到“神龙现首不现尾”的高人隐侠,但那多是神仙式的人物,被称为“剑仙”。没有什么人味儿。而金庸是“想写人性”,他在《笑傲江湖·后记》里说:“这部小说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即对于权力渴望、夺取权力的斗争和绝对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他还认为,在多数时间里,是坏人掌权,于是就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进行改革,另一种人对改革不存希望,也不和当权者同流合污,他们的抉择是退出斗争漩涡,独善其身,这就是隐上。

对于隐士的历史评价,金庸认为他们不及郭靖式的侠士有作为,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是因为金庸更认同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理念之故。但作为文学形象而言,他塑造的一批高士,似乎要比郭靖式的侠士更得当今读者的喜爱。这固然是高士形象在武侠作品中更具有新意,也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普通人更企求那种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今天的人们把人性的自由发展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看得更为重要一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