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明临终前,真的喊过庞德公救我吗庞德 [复制链接]

1#
为白癜风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621/5478838.html

首先上回答,如此提问根本就是信口开河。别说《三国志》了,连《三国演义》也不敢魔改出这样的情节。诸葛亮临终前的2段原文可自行查阅,绝无此事。连单个的“庞“”德“”公”3个字也沾不上边。

我只说了这句

凡是以此为标题的网文,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但在历史上,“庞德公”其人又真实存在,而且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先贤传》:乡里旧语,目孔明为卧龙,士元为凤雏,德操为水镜,皆德公所题也。这,就是“卧龙凤雏”的由来。

一、庞德公其人

捎带着也纠正一下,司马徽与诸葛亮并非师徒关系,而是推荐人。根据《襄阳纪》的说法:司马徽比庞德公小十几岁,两人以朋友相称,“以兄事之”。一次去庞德公家里做客,刚进门就喊庞夫人做饭,说一会徐庶要来,需赶紧准备。

我介绍完就走,你还得自己去拜会

以至于庞德公扫墓归来,看到家人忙前忙后,还不知道有客人到了。陈寿惜字如金,《三国志》关于庞公的记载寥寥数笔,但此人确实为当时荆襄文化圈的领军人物。《襄阳记》:亮每至公家,拜床下,公殊不禁止。

在床下拜见,是古代后生拜会圣贤的大礼。人说刘备三顾茅庐而显其至诚,实际上,诸葛亮本人也对自己尊重的人做过类似的事情。《襄阳记》为东晋史学界习凿齿所著,此人原籍襄阳,对家乡的事件介绍及风土人情记录更为详细。

诚意够了不?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亦有记载:庞德公乃东汉末年人,隐于岘山之南。还详细记录了刘表2次与庞德公对话。一次是在乡野之间,庞德公正在耕地,刘表说:夫保全一身,孰保天下乎?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样为了自己,谁来保护国家呢?

老庞答:鸿鹄巢于高林之上,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各得所栖,天下非所保也。意思是,有人愿去住金屋我不管,我自愿住我家的小屋,人各有志,天下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第二次刘表用上激将法,曰:先生苦居畎田,不肯官禄,何以遗子孙?

我的房子挺好的

公对曰:常人都给子孙留财富,我却留下自食其力的本事,这才是最妥当的遗产啊。刘表:……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她母亲经常半开玩笑地埋怨:十年前你有50万,其中拿30万买了一个小户型,20万拿来投资。

二、隐士之风

也通过拼搏学了一身本事。但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倒不如多买1套房产,既能赚钱,也不用受累。现在学了本事又如何?年薪30万又怎样,能买便宜的房子吗?那么,到底本事和物质孰轻孰重呢?暂且不提,我只知道:庞德公乃真隐士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共分为3类。一类是仕终而隐。如陶渊明,多半是历经宦海浮沉,心灰意冷,南山采菊以慰平生。第二类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半仕半隐。未得明君之前,或游学与友朋,或抚琴于茅庐,或长啸于山岭,潇洒是潇洒。

要不发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