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向往隐居的人们
相信每个人都向往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说过想去隐居的人有很多,真正的行动派往往寥寥无几。
毕竟吃不饱、穿不暖,被野生动物袭击的危险因素太多,最重要的是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WiFi,所以很多人也只是心里想想。但最近一男子林某用他隐居6年的行为证明了一个人真的可以“与世隔绝”。
林生(化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徒步、骑车旅行,年11月徒步进入大峡谷景区腹地西兴拉开始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
在大峡谷景区腹地,林生就地取材搭建木屋,砍伐捡拾树木取暖做饭,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捡采林下植物资源,一年只出居住地一两次,就这样独自过着与外界隔绝的隐居生活。
当旅游已经满足不了人们追求解压的轻松生活时,隐居就成为了人们追求向往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来到终南山隐居。无关身份地位高或低、财富拥有多或少,很多人都对“终南山”有一种神之向往。
终南山的主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海拔米。曾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形容此山。
隐居在山上的大多数都是修行问道的出家人,还有一些没有信仰的普通人。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就来过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
直到《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本地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里,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年前一样的生活。
二、隐居的实操性
年,美国人梭罗在家乡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间小木屋并独自生活了两年。
梭罗一生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从来不去教堂,不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两年后,梭罗搬离了瓦尔登湖,留下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一书,尽管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但全世界仍然有众多拥护者,将其奉为圣经。一经出版就出现了“瓦尔登湖潮流”,很多大咖表示很喜欢这本书。
海子在去世前手里还握着一本《瓦尔登湖》。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评价说:“《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内心安静的书。”
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梭罗这样的生活,隐居深山,需要有足够的经验。
首先要找到一座山,然后在山底找到一处有水流出的地方,挖到有水渗出的位置,保证生活的水源。水源问题解决了,电源却很难解决,只能做好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准备。
住宿要在山上选到一个近又平坦的位置,搭一座日常生活需要的房子。
砍来一根硬竹,切成两半,再削成扁担,抬水上山饮用。平时去砍柴回来烧,干柴背回来比较轻松。
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食物,在山里肯定不便购买,没有冰箱保鲜也很困难。只能自己圈几块菜地种蔬菜,在山里养几只鸡,鸡会生蛋,蛋会孵出小鸡,长大了就可以吃。
除此之外,山里一般有河流小溪,可以去尝试抓鱼、抓小虾。还可以买一些鱼线和鱼钩,砍竹子来做鱼竿,溪边挖土找蚯蚓作饵去钓鱼。
还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怎么上厕所。只能选择在山上随便找个树林解决,舒服的纸巾山里也是没有的,只有树叶树枝等辅助工具。
看了这么多隐居生活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你还向往隐居的生活吗?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先进社会,一个人要想做到与世隔绝彻底隐居,其实是很困难的。
即便是再偏僻的深山老林也会有工作的护林员巡山,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劝返了。
因为隐居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违规进入林区、砍伐林木、野外用火等行为。
所以为了切实保障大家的人身安全,消除森林火险隐患和保护森林自然资源,是不建议大家野外隐居的。
三、隐居的意义
为什么隐居生活困难重重,却还是有人愿意尝试呢?
选择隐居的普通人们有这几种原因:
一类是功成名就,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身养性的境界。一类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困境,想要躲避到山间获得暂时的清净境界。还有的是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追求放归山野的人生升华境界。
生活在荒山野岭之中,或独处一隅,或居于山巅,尽管条件艰苦,生活朴素,但不少人却认为这样可以得到所谓的“境界”。
如今的社会人人都有时间焦虑症,忙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人来人往的大城市里步履匆匆,一分钟离开手机电脑都会心慌不已。
假如人们能做到放下电子产品,专注地去生活,只需要大概十天就能静下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幸福。
我想这大概就是隐居的美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