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匡家七兄弟都选择隐居说说古人对江山的独特 [复制链接]

1#

在殷周时期,有一个叫匡子孝的人,这个人,是当世的大儒,才华横溢,而且,不仅他一个有本事,他家的兄弟也都很有学问。他共有兄弟七人,每一个都是人中的龙凤,可是,他们却都很洁身自好,怀着一颗孤高自洁的心,不愿意出仕,于是,便选择在庐山结庐隐居。他们隐居的消息,不知怎地,被当时的天子知道了,于是,天子便派使臣来找他们。但是,还是来得晚了一步,等找到的时候,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了,只剩下了残存的茅庐一间。于是,使者只能无奈地回到朝廷,回复天子说,山上“仙去庐存”。庐山之所以会叫庐山,据说,就是源于此,另外,庐山还有几个别名,叫做匡山或匡庐,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匡子孝和他兄弟为什么会离开自己隐居的地方呢,说不准,这原因还是因为“江山信美,终非吾土”啊,虽然这庐山是一个好地方,可是,已经被人们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所以,在这个地方继续隐居,已经不合适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舍弃旧地,继续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块“吾土”。

图片来源网络,不包含于原创部分,下同

其实,这样的隐士还有很多很多,陶渊明隐居在终南山下,还苦苦寻找那传说中的桃花源,不就是为了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吾土”吗?而传说中的茅氏三兄弟,也曾经访遍了名山大川,希冀能够找到一片适合自己的洞天福地,以隐逸修行。他们倒是比较幸运,陶渊明没能找到桃花源,而茅氏三兄弟却找到了八公山这样的一片神奇的山水。从此,他们便在那里吸纳天地的灵气,避世隐居,以求能够参透天人合一的秘密。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隐士的,因为,人生在世上,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羁绊的,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放下一切,选择回归故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江山的。要不然的话,那登楼长叹的王粲,和那泛舟湖上的王恽,又怎会突然之间冒出了这么一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呢?正是因为得不到,所以,才让人倍加珍惜,绝大多数人,并不能脱离尘俗,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江山,所以,当他们偶尔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或临水之际,或登高之时,才会愈发珍惜,愈发感叹啊。

或许,我们所面临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山丘,在那旁边,有一条小小的河流,那上面只有一座小小的木板桥,那木板桥上的木板也早就已经受到腐蚀,而扶手上的石头栏杆,也残留着久历风雨之后那斑驳的痕迹。这只是普通的山,普通的河,这只是一座小小的木桥,这里不是武林山,不是西湖,不是断桥,没有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没有那些关于邂逅和别离的凄凄惨惨的传说。但是,谁又能保证,在这里,就真的没有曾经发生过任何感人的故事呢?

并不是只有秦淮河,才有资格被桨声和灯影诗化的;并不是只有雄奇的泰山,才有资格得到帝王的垂青的。江山无语,然而,其实这每一寸的土地,都曾经有过动人的传奇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人们是健忘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将很多事情都忘记了。

我们忘记了,但是,江山自己却没有忘记,虽然它不说,但是,它却知道,自己是美的,江山永远都在寻找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位知音,就好像某些人,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江山一样。

想当年,苏轼是多么幸运啊,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江山,他可以划着一只小船,和自己的朋友们泛舟碧水之上,把酒言欢,畅所欲言,看到了那赤壁古战场的遗址,还能够感怀于心,于是,写下了千古佳文《赤壁赋》,让后世之人,读文之后,唏嘘不止,感叹江山的大美,感悟人生的沧桑。

再说那魏武,当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时候,看见了那江上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细雨霏霏,又见那远处山如眉黛,孤鹤横飞,这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或许,这个伟丈夫,在看见这片山水之前,还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当他在看见了碣石和沧海之后,就萌发了一个“江山信美”的念头,于是,他便发誓,要将这一片美好的江山,作为“吾土”。

就这样,一次面对碣石和沧海的感悟之后,造就了一个豪情天纵的英雄,使得曹操最终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想法,他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一生都在努力,为了使得那无边的江山,全部都属于他自己。

自然,有这种豪情壮志的人,也不只是一个,达摩一苇渡江,范蠡五湖泛舟,苻坚投鞭断流,宗泽三呼过河,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江山,而江山,也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给人们以启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