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2071.html因为做隐士可以做官。
读野史,常有皇上召见隐士的记录。在唐朝最多,如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和张果老的见面甚至正史也有记载。
原因何在?
可能因为两点,第一,开元盛世,当时温度比较高,粮仓满满,野外生存比较容易,饿了吃果子,渴了喝泉水。第二,天下太平,皇宫里也没有太多八卦,便只能说一说奇闻异事。
太监们没事会和皇上说一些地方上的新鲜事,最有趣的莫过于哪里出现一个千岁老翁,万年大妈之类,生活习惯与众不同,牙齿掉了再长,比年轻人都健康。这就是“神仙”。
我们从未听说不死的皇上,但皇上往往喜欢长生不老,哪里有药,哪里有秘方之类的,他最感兴趣,而且深信不疑。
一般此类神秘人物不会轻易找到,因此皇上要有诚意,拿出真金白银,礼遇人家。
一次不行,还要三番五次,三番五次不行,还要强拉硬拽,真的和皇上见了面,一定要有隐士的样子,比如故意躺着不起,或者和皇上唠嗑,其乐融融,说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点也不害怕,而后又突然消失(作为神仙故事,这个结尾必须有)。
这些人在民间有很高威望,隐士必须和皇上平起平坐才能有群众基础,必须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才能为平头百姓代言。
隐士,神仙,才子,是唐代文人的三个梦想。张果老虽然让人怀疑,李白却是实实际际历史人物,见到唐玄宗时翘起脚丫子让皇上帮自己脱鞋,在皇宫住了几天不耐烦了,又去云游天下。后人看来这就是活腻歪了。
其他诗人如王维,孟浩然也有隐士身份。一边不用担心说错话被活捉,一边拿着朝廷俸禄。可以说左右逢源。
这一类是神仙故事,当然进不了正史,甚至也可能是民间自编。
正儿八经做隐士的不多,因为苦,而且能不能成仙谁也没谱。但是靠着做隐士的“聚光灯”被朝廷看中,却是很多人的歪主意,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
隋唐以前,科举还美普及,做官有两条路,一条是推荐,也就是家里有背景,所以贵族家庭机会肯定多于寒门。第二条路是名望,名气大了,就会有人找上门来。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为了攒名望会大言不惭,比如晁衡击鼓骂曹,孔融有违背儒家的言论,结果都因言获罪。也有人用行为艺术,比如割自己的肉给爹娘吃,这样一来,就是天下第一孝子了。
做隐士容易被朝廷知道,当官方出价的时候就欣然接受。当然这种人会被同行鄙视。但是,能在大自然中清净的人,好在也不会很愚蠢,所以唐朝官僚系统并不算腐败。
隐士文化什么时候衰落的?科举普及以后。那时不管你什么名望,什么家庭背景,一个个到鸽子屋里写命题作文,几个月后一放榜,你是神仙落榜了也得哭。
如今,终南山上还有隐士,但少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当隐士做不了官,倒是留下真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