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小诗,只有20个字,却是脍炙人口的名 [复制链接]

1#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有才学,可是既不参与公共事务,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或居于岩穴砍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隐士。

隐士一向是历朝朝廷征召的对象。晋代戴奎隐居于剡溪,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去;刘宋豫章人雷次宗隐居在庐山,被征召到首都建康鸡笼山开馆授徒。

还有有两种人,是否属于隐士是有争议的:

其一,韬光养晦,等待明主徐图进取的名士。

其二,沽名钓誉,企图不做任何实事而受人尊重的投机分子。

今天说的这个人同样是一个隐士,这个隐士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就是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名字不详。

但是他留下的一首诗,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全诗如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名字叫答人,顾名思义,就是回答别人问题的意思。但是诗歌的内容却是什么都没有说,仿佛有意避开了对方的问题。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偶来,显示了诗人行踪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神龙见首不见尾。高枕石头,则见其恬淡无忧,面对简朴的地方,也能睡得安慰,颇有随遇而安的兴致。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深山中计时器,寒气消失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这两句说明诗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只用了四句。

西游记写道: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就是化用自这首诗。

上古时期的隐士比如许由等人,是为了追求天然的自由,对权力没有嗜好;伯夷叔齐,则是出自政治目的,才跑到首阳山做隐士;陶渊明身居刘宋,主要是出于对故国晋朝的怀念。

唐人隐居,则是出于对古朴生活的追求,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

相传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