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6首山水禅意诗词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在忙碌的尘世中,人需要寻求一个释放压力的空间,去安顿自己疲惫的身心。

人类本是自然之子,尘世的烦恼,只有投身于自然怀抱,才能够消除心灵的灼伤。

出世虽然自在适意,但势必艰于生计;入世虽然志得意满,但难以超脱官场纷扰。

如此,你那一身疲累且让青山绿水,高天流云来抚慰吧。

—01—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一首寄寓深情、意境闲淡的送别诗,也是构图巧妙、素朴秀美的山水诗佳篇。

灵澈上人,游方至此,暂歇竹林寺。彼时,刘长卿刚自贬谪南巴归来,心境落寞,而灵澈亦未名震诗坛,云游江南,心境难言得意。

傍晚时分,刘长卿像是手持着手机录像式的跟随灵澈,目送其返回竹林寺,两位失意之人于此地相遇又离别,情感交织于晚风竹影之间。

灵澈上人即将归宿之处,竹林寺隐于其中,遥闻寺钟声起,暮色渐深,似在催促其归山。

他头戴斗笠,身披夕阳余晖,独立于青山之径,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斑斑驳驳的夕照竹叶间。“

诗人久久伫立、驻足目送,凝望友人远去的身影,依依难舍之情无以言表。

全诗深情款款,流露出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深挚意,同时也展现了灵澈归山时清寂超然的风姿。

寻常送别多悲悲戚戚,此诗却另辟蹊径,营造出一种清幽闲淡之境。

诗人与灵澈,一为仕途失意,一为方外归隐,尽管人生路径不同,但在面对世事浮沉、心向淡泊方面,却有着共通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

“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诗人目送着僧人渐行渐远,究竟是什么,可以让一个凡人,甘愿放下人间富贵,不住高墙庭院,而居山野荒林,不吃佳肴美味,而食菜根山果?

他可以抛散富贵,忘却喜忧,万事随缘,不强求,不执着,视生死为草芥,视荣辱为云烟,

那我呢?突然间的顿悟,淡定超脱得为自己的执念而羞愧,一股飘然世外之感跃然纸上。

—02—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描绘春夜山居幽静美景的诗作,以其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以“静”为核心,巧妙运用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生动展现了月夜春山的宁静与美丽。

王维于开元年间游历江南时,寓居在绍兴县东南的五云溪畔,即若耶溪,创作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即为其中首篇。

正值盛唐社会安定繁荣之际,王维置身于自然之中,触景生情,试图以诗笔超越前人对若耶溪的描绘,遂成就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以动写静的千古佳句。

王维身处无尘世烦扰的环境中,内心平静如水,他能细微察觉到微小桂花悄然飘落。

这种细腻感知,或是缘于花瓣轻触衣襟,或是因落花微声,亦或是香气袭人,皆体现出诗人与春山静谧氛围的交融。

春山之夜,万物沉浸于夜色中,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打破了原有的寂静,使山鸟为之惊觉。

鸟鸣声声,非但未打破春涧的宁静,反而增添了生机,使得静谧的春山更显幽深。

诗人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巧妙地烘托出春涧更深一层的静谧,生动诠释了艺术辩证法中“动”与“静”的相互依存与衬托关系。

诗中动静相宜,生机盎然,既展现了春涧幽深静谧的自然风貌,又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淡泊心境,以及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息。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王维的山水诗画清新自然,含花木性情,蕴虫鸟灵思,最富灵性。

他的画境,清新恬淡、宁静安逸、不与世争。你无需懂得高深禅理,只在浓淡水墨间,即可悟禅。

—03—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寄寓自身高洁情怀与理想追求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秋雨过后傍晚时分山村的宁静风光与淳朴民风,展现出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的满足心境。

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期间,彼时诗人已厌倦朝政黑暗,转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亲近。

开元二十四年(),随着张九龄罢相,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此诗即诞生于这一时期,诗人借秋日山居图景,寄寓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污浊官场的疏离。

山雨涤尽尘埃,秋意渐浓,树木繁茂、人迹罕至,恰似世外桃源,唯有山雨洗过的清新与秋意弥漫的静美与清幽。

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枝间,清泉潺潺流淌于石面,光影与水声交织,一幅月夜松林与石泉交相辉映的画面,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王维以明月、青松、清泉象征自身的高洁情操,这便是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

竹林中传来浣女归来的欢声笑语,荷塘中渔舟穿梭,莲叶摇曳,打破了山居的宁静,却又平添一份生动与和谐。

这淳朴的人间烟火,既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反衬出他对世俗官场的厌倦。

借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的清雅之美映射诗人的高尚品格;后者侧重写人,通过描绘浣女与渔舟的日常生活,表达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

二者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诗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全诗画面布局精巧,犹如一幅纵轴山水画,仿如人在景中走,如此美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