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 http://m.39.net/pf/a_4784103.html秋天到了,这个诗人们最喜欢抒情的季节,你也开始写诗了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在辋川的隐居生活,王维过得跟神仙似的快活,山林的自然之趣都被他发掘得透透的了,他会坐看云起,也会在秋日时分,柱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细细聆听秋后蝉儿的鸣声。
当然,王维并不是一个人待在山林里过艰苦的隐居生活,除了童子仆人外,他也有友人作伴,即与他同隐居在终南山的诗人裴迪。
闲居时候,两人经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彼此作诗酬赠,比如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里没有什么苦大仇深,而是一幅如画般的幽静晚景和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辋川的秋景有苍翠的寒山、平缓的秋水、吟唱的暮蝉和落日炊烟,如此的田园山水风光生动、静谧,而王维临风听蝉的悠然更让显露出潇洒的隐士风度。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安史之乱的第四年,杜甫西去秦州,正值清秋,立野眺望,远水孤城,一幅带着凉意的秋景映入眼中——《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一眼望去,景物萧瑟清旷,水天相接,一片明净,只见孤城之外云雾深深,日沉西山,秋天的凉意很快就来了,它卷落了树叶,风力更劲,叶已稀的树木上,不知何时已经宿满了昏鸦,却不知晚归的孤鹤到哪去了。
杜甫依旧是那个心怀家国与百姓的杜甫,即便是这样看似全然在写秋景的诗里面,他内心的悲凉感依旧浸染其中,让这孤寂的清秋更显凄凉零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杜甫的《野望》是这样的面貌,王绩的《野望》却是另一番的苦闷: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是隋末初唐诗人,也在唐王朝当过官,后来辞官隐居在山西东皋,一个无聊的秋天,他带着几分的惆怅作了这首被视为现存唐诗中最早有完整格律的五言律诗。
树林层层染上秋色,山岭重重披着霞光,这个秋景中,有牧人、猎马,都在落晖中各自活动,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而将这景色纳入眼底的诗人,心里却不见得全然是兴奋喜悦的,“徙倚欲何依”已说明了他的徘徊、孤独无依的心境。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秋天落叶萧萧,在文人笔下,总是悲凉、萧瑟的,特别遇上离别的时候,那种愁绪就更浓厚了。传为贺铸所写的这首《眼儿媚》,就是在江畔送行时写下的: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江边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苇最有萧瑟秋意,此时太阳也已经西沉,天边的雁群越飞越远,眼前的小船即将载着友人离去,这可把词人给惆怅坏了。
“惜分长怕君先去”,这有眷恋也有牵挂的复杂心绪,在今宵、明朝和后日中表露得非常真切,仿佛处处都是愁,让人感叹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大和七年,李商隐应试不中后,投奔华州刺史崔戎,那是他的表亲,崔戎家里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也和李商隐交情甚密。
大和八年,崔戎病故,李商隐离开崔家,途中暂宿骆氏亭,遇上阴雨绵绵,写了一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短短28个字,写出了清冷秋雨中寂寥而又衰飒的景象。翠竹与清水围着骆氏亭,将这里的环境衬得十分幽清,天气阴霾,霜期推晚,荷叶枯残,不知何时下起了雨,淅淅沥沥地打在枯荷上。
阴冷潮湿的秋夜让人难眠,李商隐只好爬起来,听着雨敲残荷的声韵,虽然显得凄清,但好歹也是一种清韵。
清代姚培谦说“秋霜未降,荷叶先枯,多少身世之感”,或许李商隐确实在这里抒发了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