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牧的五绝长安秋望辞气清健,情怀高远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在学校读书那些年,语文老师每当教到课本上的古诗时,给我们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求我们把那些诗篇背诵下来。到现在想来,真的感谢老师们!因为我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一路成长而来,感觉寂寥时偶尔想起些记忆里的古诗词,都一一的验证了当下的各类生活,情感,理趣,心志,世态。从不理解那些诗词到从心里佩服诗人们的沧桑浪漫,慧眼独具,妙笔生花,这是一个渐悟的历程。白马并没有顿悟的聪颖,只是从老师的鼓励背诗词出发,生记硬背了一些古人的作品,然后慢慢地领悟明白了一点情理。

尽管很多诗词写得明白如话,但假如我们未曾经历过,则读了之后会感觉似懂非懂的。比方说纳兰容若在一首《木兰词》里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尽了人世间渐变的辛酸友情,没有刻骨铭心的阅历,读后则一头雾水。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假如我们没有担当过重任,位列过要职,在某一领域做到了该领域领*者的地步,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高处不胜寒”的道理的。而有一类诗,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而衬托自己的情怀的,比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在《颍亭留别》里有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些景物都显得境界不俗,都写出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怀。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长安秋望》吧。

秋望就是秋天里瞭望四周的景色。而诗人用“长安”一词加以限别,则是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观锁定在大唐帝都长安的附近。此时的诗人已是晚年,家住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那是诗人家传的不动产。说起小杜家,那可是属于赫赫有名的京兆杜氏,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小杜自幼聪慧过人,再兼以从小博览群书,学养深厚。诗人小杜很早就以诗文闻名于外,比如他二十三岁那年写的《阿房宫赋》,一文便使他享誉京城,名闻天下。杜牧虽天纵文才,但他志在治世。十几岁读经史书藉之余,还曾细细研读孙子兵法,并且颇有成就,他在孙子兵法里注释了自己详细的理解心得。这也就是说杜牧除了能文,还能用武,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自从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后,他所在的职位不算大,也不算小,在职*绩也不错,可他总觉当前的职位和环境不能发挥自己平生所学,有负于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到杜牧晚年时,他的官职升为中书舍人。由于朝廷的中书省又被称为紫微省,因而小杜又被时人称为“杜紫微”。

纵观小杜一生,也是属于“古来材大难为用”(老杜《古柏行》)的那一种。既不为世用,那就寄情山水间,放浪江湖上吧。人嘛,本来就没有什么想不开的。杜牧之在当时的治所池州,名城扬州,留下了太多风流倜傥的故事,并寓之于诗中。他特别擅长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江南春绝句》,《泊秦淮》,《遣怀》,《秋夕》,《清明》,《山行》,《赠别二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的诗风以俊迈,清丽,拗峭著称。俊迈是他那潇洒豪迈的性情在诗文中的体现,清丽是诗人摹景状物的用字特色,拗峭则指诗人对律诗平仄规律的打破而独成一家的风格。而这些特点在他的五言绝句《长安秋望》里一样体现了出来。

白马独家译诗:眼前的楼台挨着深秋里那些霜色的树林,向深空望去,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就象一面镜子一样。远方的终南山沐浴在一片秋光里,显得和这秋光一样高昂有气势。

贾岛在《忆江上吴处士》里有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是一种伤离别的秋日气氛,而大诗人杜牧当日在长安城南远眺,与贾岛对秋景的感伤孤寂大不相同,为啥呢?杜牧之心胸开阔豪迈,多治世济民情怀,思想境地与贾长江大为不同。在深秋晴朗的日子里,在他的故居樊川别墅附近随意走上一走,旷野清景,便引得他诗兴如潮。

楼倚霜树外。长安城南,大户颇多,最有名的就数杜家和韦家了。时人常言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这两姓名望之深。他们世居长安城南,楼台池阁,规模颇大。这些楼台平时掩映在树木之下,一经秋,落叶不见了,便显现在远望的视野里。霜树指的是经霜后已经没有叶子的树,在这里并非指结霜的树木,然而深秋光秃秃的树枝和树干在阳光照射下看起来是隐隐有一层霜白色表皮的。这起句突兀,峻拔,给人以高标的感觉。霜雪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性,比如有一个词叫“志怀霜雪”。诗人在这里以“霜”修饰树,则显得格高气雅。

镜天无一毫。把天空的纯净无瑕比喻成镜子,这一句显得很新奇出俗。因为人们常需要见到自己的容颜而用到镜子,所以常常要把它擦得一尘不染,正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唐僧神秀《无相谒》)。因此这里的“镜”字,也可以当“净”字来理解。无一毫一丝云彩的天空是澄澈的,是蓝色的,是高亮的,是充满阳光的,所以在这明媚的秋天里,我们可以望得更远一些;假如能登上高处,则可以看得再远些。上一句中的楼和树,下一句里的山和其它的秋色,都象映入明镜中一般清清楚楚,以致于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诗人见到这般景色,他的心是多么的心旷神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镜天无一毫”这一句,在这首五绝里实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再说了诗人一生襟怀难开,几负平生所学,只好匿志遣怀于江南山水间,酒楼青楼里,说什么“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姓名。”说什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什么“十里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又说什么“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一旦人临暮年,也只能呵呵了,也就是所谓的“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我们的风流才子樊川居士杜牧之,到了暮年时,心则如镜,纵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到处浪了,心净了,可他仍有万丈豪情在,因此他看到满目的秋色和秋色中的终南山,尽不失大气豪迈的映在那蔚蓝的天空下。

南山与秋色。南山是终南山的简称,也叫太乙山,王维有五律《终南山》,祖咏有五绝《终南望雪》,由此二诗可知终南山的景美如画。秋色是秋天里所独有的万物状态的总称,它们是溶为一体的。诗人在这里把终南山从秋色里选出和秋色并列而写,是因为诗人向南而望时,阳光下绵峰叠嶂,清秀之极,特别惹人注目。终南山本身也是令太多人向往的地方,那可是历代隐居修道之人的首选之地。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人或许是无意在这里写出了“秋山共长天一色”的和谐之美吧,因为头顶的天空往往是最蓝的,向远处则渐渐变淡些,而天际的山峰多呈淡紫色。

气势两相高。秋天,肯定是很有气势的。它简洁无累赘,该去的去,该留的留,显得很有骨感,于是一种铁骨峥峥的感觉就来了,这就是秋色的气势。远处的终南山群峰在天底下是峻秀挺拔的,它是长安一带最高的地方了。诗人说“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其实也就是两者的气势是相互依存并高的,由山高而知秋色高,并非是秋山与秋色相互之间比争高度。我们可以揣摩老杜的“千崖秋气高”这一句。老杜这一句写秋高以言哀愁,小杜写秋高则寓示了诗人自己的一种豁达豪气的胸怀。两者境地迥然不同。

亲爱的诗友,感觉杜牧的这首《长安秋望》咋样?欢迎诗友们踊跃留言讨论!白马感谢大家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