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葛亮寄子瞻书能否平息南阳襄阳两地 [复制链接]

1#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诸葛亮文化节:“躬耕地之争”再次热议

今年十月,湖北省襄阳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分别举办了纪念诸葛亮的活动,并都声称自己才是诸葛亮“躬耕垄亩”的真正所在,以及刘备“三顾茅庐”的地点。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热烈讨论。

《出师表》关于躬耕地的原始描述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了一番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讨论。一位网友分享了一则珍贵的资料——诸葛家谱中的一封诸葛亮亲笔书信。这封信言之凿凿地表明,诸葛亮当年在襄阳隆中躬耕,而非大家所熟知的南阳卧龙岗。这封书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若这书信属实,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的面纱,南阳、襄阳两地也可以从此卸下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诸葛亮中国知网:暂无相关内容

笔者在中国知网等权威期刊平台进行搜索,未发现这封“诸葛亮亲笔书信”的内容,也没有相关论文加以引用。甚至在近几年较为活跃的襄阳学者周振刚教授和曾发表豪言“要一把火烧了南阳卧龙岗”的知名编辑潘正贤先生的正式作品中,也未提及此事。这不禁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倘若这封书信是真的,对于丰富“襄阳说”的证据链,乃至诸葛文化的传承研究都是有益的。然而,这一搜索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迷惘。

古隆中风景名胜区浙江兰溪诸葛村:《寄子瞻书》

于是,笔者开始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探寻。这封书信之所以能够进入大众的视线,还要归功于年CCTV-1的一档节目——《我有传家宝》。在节目中,特邀嘉宾诸葛议先生,这位浙江兰溪诸葛村的诸葛亮后裔,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部《诸葛氏宗谱》。其中,一篇名为《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以下简称《寄子瞻书》)吸引了笔者的目光。

央视节目截图

据介绍,《寄子瞻书》是公元24年农历八月,时年54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向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从躬耕陇亩开始,讲述了自己感念先帝知遇之恩,临危受命的经历。原文摘录如下:

《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节选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寄子瞻书》:诸葛亮到底在哪里“躬耕”?

阅读这封信后,我首先感到的是思维上的混乱。信中提到了“隆中结构茅庐”和“欲立庄舍于南阳”等关键词,但表达含糊不清,让人无法确定到底是在襄阳隆中还是南阳进行躬耕活动。同时,无论是支持“南阳说”还是“襄阳说”,似乎都能从信中找到相应的依据,这让人感到十分困惑。

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

此外,《寄子瞻书》对于“隆中”的归属问题,与《汉晋春秋》以及《谭其骧碑》的记载产生了冲突。文中提到“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这暗示着隆中作为茅庐的所在地,应当属于襄阳的管辖范围,而非南阳。然而,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及《谭其骧碑》均明确指出,诸葛亮家(躬耕地)在南阳郡邓县的隆中,这个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因此,这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均认为隆中属于南阳,这也是“躬耕襄阳”的理论基础。

《谭其骧碑》

显然,关于襄阳隆中的归属问题,《寄子瞻书》与“襄阳说”的基本依据存在冲突,这可能正是“襄阳说”的专家们不愿提及的原因吧。

《寄子瞻书》真实性如何?

有人可能会问,《寄子瞻书》的真实性如何,它有没有史料价值呢?笔者认为,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不符合诸葛亮的写作风格。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叫《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向儿子诸葛瞻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文字清新淡雅,道理平易近人。相较于《寄子瞻书》的特立独行,《诫子书》更注重表达的精准和文风的和谐,犹如清泉石上流,虽无激流勇进之势,却以其平和温婉的语调,诠释着生活中的点滴智慧。

秋风五丈原

此外,不符合诸葛亮的处事风格。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誉的诸葛丞相,其生平事迹广为人知。他五次北伐,最终在五丈原之战中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在此情况下,他的首要任务应是思考如何退兵以及如何向将领们交代后事。既然已经有了《诫子书》,公而忘私的诸葛亮再写一封《寄子瞻书》是否显得有些赘余呢?

结束语因此,笔者认为《寄子瞻书》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其史料价值令人存疑,这也是一些学者避而不谈的原因。由此可见,试图通过所谓的诸葛亮《寄子瞻书》来揭开“诸葛亮躬耕地”之谜,容易贻笑大方。#诸葛亮躬耕地#

往期精彩回顾:

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盘点改革开放以来的5次“激烈交锋”杜汉华教授:襄阳与南阳互攻,不如合作共赢,你认同他的观点吗?河南、湖北两个知名景区碑文“撞衫”:景区历史造假乱象几时休?南阳、襄阳诸葛躬耕地之争:应该是理越辩越明,不该是水越搅越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