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成语安步当车故事,了解历史上那些隐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www.csjkc.com/m/

1、-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隐藏在民间的高人,名字叫着颜斶(chù)。历史上,因发扬光大稷下学宫爱才而出名的齐宣王听到后,很想见见这个世外高人,便派人去召集了颜斶。颜斶到达齐国宫殿后,为试探一下颜斶反应,齐宣王故作姿态、傲慢地说:“颜斶,你给我过来!”颜斶一听,也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霎时间,这么一抬杠,齐宣王面子下不来,不高兴了,连大殿上的大臣们,也在纷纷指责颜斶,不懂尊君礼数。面对指责,颜斶站在那里说:“你们想想看,我就这么走到大王面前去,那我是巴结大王,羡慕他的权势!要是大王能够走过来,不仅说明大王礼贤下士,还说明大王宽宏大度!我觉得,羡慕大王权势没有比大王得个礼贤下士的美名好啊!”

齐宣王见这个颜斶巧舌如簧,不由自主恼羞成怒地问颜斶:“你现在说说,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这回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很明显啊!士人尊贵。大王听说过这么一回事吧,之前,秦国与齐国交战,秦国大举进攻齐国时,秦王下令,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另外还发出了悬赏,砍下齐王头颅者,封万户侯、赏金两万。秦王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啊!齐国大王的人头比不上一个死去士人的坟墓啊!”齐宣王见颜斶讲叙得有理有据,不由得自觉理亏了,便放下大王尊严,请颜斶做其老师。齐宣王说:“如果,我做了你的学生,你可以和我住在一起,每天吃着山珍海味,乘车出行,你的妻子儿女也可以从此穿上华贵的衣服。”齐宣王招募颜斶这么好的待遇,大殿上有大臣听了都有些羡慕了。可颜斶却丝毫不动心,坚决推辞。依旧不改欢颜,板着脸说:“大王,我觉得我还是希望您能够让我回去,就是每天晚点吃饭,饭也吃得像有肉那样的香。慢慢地走路,就跟坐车一样的享受。没有什么需求,不用去冒犯人,最好的保持自己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完,就向齐宣王告辞而走了。--表示不去乘车安于步行,又比喻一个人安于现状,清静无为的状况。

齐宣王剧照

2、--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隐藏在民间的高人,这些高人有人鹤立鸡群,有人则是鸡立鹤群,大致分为六种类型的人。第一种,真正归隐山林的高人。东晋朝至南朝宋期间,很多人崇尚清谈,特别是文人自命清高者居多,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宋炳在当时算有名气,可是这样的人才就是不愿意进入朝廷为官,天子召唤,至若惘然。元朝画家吴镇,虽然十八九岁才开始学习画画,可是年少游山玩水的经历,为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世间山山水水,映入眼前尽是一副副着墨巧妙的山水画,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涌出,吴镇曾经名噪一时。其为人坚守孤独清贫,自命不凡就是看不上尘世间的俗事,面对达官贵人的邀请昂昂不动。宋炳、吴镇就是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的这种类型。

第二种,仕途不顺进而归隐山林的政治抱负不得志者。东晋末田园诗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因官场争斗腐烂不堪、社会混乱黑暗无光,而辞官归隐的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概。明朝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书、画、文、诗样样精通,特别是书画造诣极高,时称“四绝”全才,又号“衡山居士”。文才子为人谦虚、和善,办事刚正不阿算是比较耿直的人。朝廷都很爱才,尤其是像文徵明这样的全才。那时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朱宸濠素有大志,四处网罗人才。听闻文徵明的才德后,派人携巨资重聘文徵明,想让其施展全部才华。文徵明知道宁王朱宸濠有异心,便假称有病在身,不能前去效力宁王。正德年间,文徵明仕途突显,因具有岁贡生资格,被推荐去吏部考试,授予了一个翰林待诏的官职。其实,文徵明在翰林院里,也呆不习惯,其不愿巴结权贵,喜欢按自己意思办事。后来,文徵明辞官,彻底远离朝廷,游山玩水、赋诗作画、执笔而逝。

第三种,神隐形不隐的仕途为官者。唐朝状元及第的大诗人王维,精通诗、书、画、乐等,堪称全才。就是这么一个大才子,却是喜欢山山水水的田园诗人,为官作诗两不误,诗入仕途,仕途有诗。即使安史之乱后,变节接受伪官职,也是如此,战乱平息后,王维依旧如此,其仕途比起陶渊明要好多了,几经周转,最终官至尚书右丞。吟诗作画是王维一大爱好,其一生都在回避现实,却死都死在官途,被人称为是一位神隐形不隐的高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雕塑

第四种,非官即隐的官隐者。元末明初的大画家王蒙能写诗文,专于书法,尤其是擅长绘画山山水水。王蒙山水画景色稠密,人物置景、林峦茂盛,多渲染大地苍茫的意境,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但其人既喜欢“卧青山,望白云”的隐居生活,又有指点江山的倾向,几次非官即隐的来来去去,最终因胡惟庸案牵连,死于狱中。同样是在明朝做官,明末大臣、书法家董其昌跟王蒙的非官即隐,极其类似,但不同的是,董其昌的仕途还算成功,死后崇祯皇帝赐谥“文敏”。第五种,假隐的周旋官场者。擅长墨梅、山水绘画、诗文的明朝书画家、文学家,其笔墨自然流畅、意境萧条、稀少而自成一家,因爱与官宦名流交往而被时人讥讽,“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临川梦·隐奸·出场诗》

第六种,以退为进、以隐求官者。据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唐朝诗人卢藏用,人如其名,喜欢隐藏。卢藏用年青时,文辞才学俱佳,考中进士后,没有得到调令,便跑去终南山隐居。卢藏用隐居起来,一门心思着力在“用”上,选择终南山隐居是因为离都城长安很近。等到唐朝皇帝迁都洛阳后,卢藏用也调整了自己的隐藏策略,又跑到更能引起朝野注意的嵩山隐居起来,于是“随驾隐士”的名号不胫而走。武周女皇武则天求才若渴,听说此“随驾隐士”后,派人请卢藏用出山为朝廷效力,先是被任命为左拾遗职务,没几年,就升任吏部侍郎,但卢藏用为官名声不佳,在那时官场上,被人看着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来,其晚节不保,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主政后,见卢藏用就是一个马屁精,华而不实,便直接将其流放、发配到偏远的广东。

唐玄宗李隆基剧照(网络图片)

3、-历史上,很多才华横溢、名噪一时的才子,他们因为隐居深山老林或田园山水间,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被时人称为世外高人。这些历史上,被称为拥有文人傲骨、才华出众的归隐者,其实是一种回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在今天,他们持才傲物的德行,不值得称赞。他们的才学,艺术造诣值得后人学习。要真正名留青史,则要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做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用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