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40107/4322967.html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佳人》一诗中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说明了生活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
“天下名山隐士多”,范蠡泛舟于波涛荡漾、云水氤氲的五湖烟月,严子陵隐居于山高水清的富春江畔,陶渊明躬耕于故乡田垄,过着采菊刈豆的安逸生活,林逋则隐居于胜似天堂的西湖之侧,过着“梅妻鹤子”的清高生活。
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些文人雅士,隐居使他们过上了心境坦荡、超然物外的生活。“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只付笑谈中”,因而厌恶腥风血雨的社会争斗,看淡功名利禄的诱惑。一些文人高士都热衷于这种清高静谧、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如唐代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其《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的这种生活,不知迷倒多少文人墨客。
桃花流水鳜鱼肥
隐士们往往以清心寡欲、清高淡泊、清白廉洁著称于世,并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一些统治者们为了做到所谓“野无遗贤”、获取求贤若渴的好名声和实惠利益,一些目的不纯的假隐士也就应运而生了。
《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唐代读书人卢藏用,因为未考中进士,就和兄长一起隐居于终南山中,学习气功,练习辟谷。
由于隐居终南山,获得了清高贤名。唐中宗时被征召入朝做官,曾担任左拾遗、工部侍郎等职。
因为隐居多年,当时被人称为“随驾隐士”。其时有个道士司马承祯与卢交往多年。有一次,皇帝召司马承祯到长安说法,返回时卢藏用为他送行。
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暗示说:“此山中有很多绝佳之处,你何必远去呢?”
不料司马承祯却不吃这一套,回答道:“以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入仕做官的捷径而已。”一语道破天机!
卢藏用面露愧色,一时语塞。此后,“终南捷径”就成为讥讽那些假隐、热衷功名读书人的代名词。
终南捷径好处多
东晋高僧竺潜,佛法高明,信徒甚众。但他却偏爱出入宫廷,游走于权贵之间,并为当时皇帝所看重,被人们称为“方外之士”。
有人嘲讽他“道士何以游王宫?”他回答道:“你自看其为王公朱门,贫道却视为蓬户。”这个道士当然属于凡心未净、六根未除,身隐而心不隐之流。
还有宋代人种放,隐居于终南山中。朝廷屡次召他出山,但是他经常在京城住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山林里。因此,人们讥讽他有“出处之迹”。
得到皇帝宠幸之后,他喜欢乘坐华丽的车舆,爱穿华贵的衣服,并买地置田,纵容手下人为非作歹。这也是走“终南捷径”成功者。
更为可笑的是,因为隐士有清高的贤名,一些统治者还故意制造假隐士以获得好名声。
东晋野心家桓玄,篡晋称帝后,觉得历朝历代都有隐士,偏偏东晋现在没有,觉得脸上无光。
就派人找到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他隐居山林,朝廷为他提供各种费用,再征为著作郎,然后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受,称之为高士。时人把这种隐士戏称为“充隐”。
装潢门面的假隐士
即使对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他们清心寡欲、鄙弃功名利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当异族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时,隐士们却一拍屁股走人,隐身于名山大川,歌吟风月,徜徉山水,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宋代爱国诗人文及翁曾在《贺新郎.游西湖有感》中写道:“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就是讥讽那些国难当头,只知道于名山秀水之中赏梅吟菊的清高之士,如果都像他们这样国家大事就岌岌可危了!
诗云:
披裘垂钓隐湖中,
不钓高官只钓名。
一脚偶搭皇帝腹,
千秋独享隐贤荣。
夷齐无智忌周粟,
介子知君葬火丛。
万古钓台巍耸立,
无言脉脉映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