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做好三件事足够了
读+:山上的一天,你一般是怎样度过的?
冬子:其实宅男的一天挺满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生活琐碎,被养懒了,我发现我一天要做的事不能超过三件,超过三件,就一件都做不成。比如今天要洗衣服、扫地、给菜浇水,好,三件事够了。再多一件,我就会手忙脚乱。剩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发呆、听音乐、写字、喝茶、做饭、喂狗、喂鸡、喂鹅、收鸡蛋、晒被子等等。
读+:山里除了美,还有苦吧?
冬子:春有百花,还有泥巴。秋有月,还有漫长的阴雨季。夏有凉风,还有虫。冬有雪,还有寒冰。但我不写泥巴路滑,不写雨季漫长,不写虫咬,不写冷。不值得写。
读+:山上的冬天怎么过?会不会特别冷?
冬子:挺冷的,不过还好,我农村长大的。西安雾霾也挺严重的,不过那是人间。山里的雾是有草香的,会奔走。城里的霾,有一股酸腐味。
读+:孤独时怎么办?你是怎样坚持这么久的?
冬子:那正是最让我有存在感的瞬间。你没有试过吗?
“坚持”……这个词用的,像是很吃力、很被动的样子。我没隐居,只是找个环境不错的地儿过懒洋洋的日子。
读+:至少没人跟你说话吧,不会有失语的困扰?
冬子:说话指的是思想,通过声带——“发出声音”,是思想的具象呈现。当我们没有说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话,就像你此刻看着这些字,没有声音,但在你脑子里却是在对话,是不是?所以我每天都说很多话,只是没有发出声音。
当然,我偶尔会和动物讲几句。
不舍生活品质就无法“隐于野”
读+:很多网友关心,一个人住山里,你父母是什么态度?
冬子:有一次我在网上晒了张照片,劳动后的双手磨了水泡,我妈妈看到后打电话给我,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安抚了好久她才平复。
我爸爸来山上看过我,气喘吁吁爬上来后,往画案前一坐,就开始抹眼泪,说怎么也没想到你过得这么穷、这么苦,受这么多罪。我对爸爸说:“我应该是最富有的人了吧。”爸爸瞥我一眼说,咱村里最穷的都比你这好,连个路都没有,你看你住这破地方!
读+:那你是怎么回答老爸的?
冬子:我只能撇开表面不谈,说我过得如何得意、逍遥自在。每天都是星期天,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有吃有喝,这不是很好吗?
报喜别报忧,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爱了。所以我们都知道,把自己最狼狈的一面藏起来,骗他们放心。给他们荣耀和放心,就是最大的孝顺。
读+:你觉得你的隐居生活经历,对别人有什么正面示范作用吗?
冬子:我觉得我可以唤醒一部分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读+:“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冬子: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成立的。繁杂而琐碎的环境是针,只要扎你,疼痛神经就会有反应。之所以这句话盛行,是因为一个观念流行都是源于他有很厚的群众基础的,因为能做到隐于野的人是极少的,而内心喜欢隐逸的人却很多。
读+:你觉得你这是一种隐士精神吗?
冬子:隐,是哲学层面的,不进而退,以退为进。
读+:既然有“隐”之心,为何还保持着和外界的联系?比如出书、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