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坐在唐朝科举考场的摄影师
TUhjnbcbe - 2023/7/14 22:17:00

每年高考,各地的命题作文都会成为热门话题,甚至高考结束很久,网上还会有关于高考作文的段子流传,但是大家知道吗,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也曾考过命题作文,并且体裁限定为诗歌,形式也有严格要求,必须是六韵五言排律。

12句话,60个字,无论出什么题目你都必须用这个60个字写完,就好比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字数限定为字,达不到字数就被视为不合格,可以想象,要是诗仙李白参加考试,一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已经落榜了,因为文体不合格啊。

眼前无景,面对一张空空的白纸自然也无情,题目也是别人事先出好的,无景无情难以出好诗,再加上形式上的严格限定,感情少而规矩多,所以考了那么多年,进士一大堆,也没有几首好的应试诗能够流传下来。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唐朝开元十二年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写下的应试诗《终南望余雪》就被公认为好诗,并且成为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唯一一首应试诗。

当年举行科举考试之前,长安刚刚下过了一场雪,主考官遥望远处的终南山信手拈来就有了当年的考题《终南望余雪》。

想当年参加考试的举子如过江之鲫,都写的同样题目,祖咏这首诗只写了短短二十字,根本没有达到应试诗60字的要求,但他凭借这首诗破格取得进士的功名,并且后世被人一再传诵,这首短诗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语言用得很平,基本上没用高深的意象,但是这20字所营造的画面感却极富层次,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甚至可以用现代的摄影语言来解读。

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面,所以从长安城看过去就是终南山的北坡也就是终南山的阴面,这句祖咏既点了题又给出了很明确的视角,如果他是位摄影者,此时的机位就是面对终南山的北坡,焦距应选择长焦端;

第二句,“积雪浮云端”,长焦将终南山北坡的景物拉近,此时大雪已过,终南山三脚及山腰的积雪已经融化,只有高海拔的山顶还留有余雪。而终南山是座巍峨大山,云海也只能在山腰处缭绕,所以镜头里呈现的画面就是山高云低,云朵在山腰流过,雪仿佛不是积在山顶,而是堆积在云端。白雪皑皑是光,中间风聚云涌是影,构成这张摄影作品的基本元素,由此可以看出,画面主体就是“积雪浮云端“的景象;

第三句,“林表明霁色”,镜头从上往下,从积雪到流云,再往下就能看到山上的树林了,雪后初晴,阳光照亮了树林,但却不是整个树林被照亮,而只有“林表”被照亮,说明太阳不是垂直地照,而是平射过来穿过林稍,此时的光线角度应为侧逆光。

清晨和傍晚的光线都是侧逆光,唯一不同的是清晨太阳是从地平线上升起,傍晚的太阳是从高处往下落,所以能穿过林稍的阳光必定是夕阳,这句不仅交代了光线角度更交代了拍摄时间和意境,祖咏这位“摄影师”专门攫取夕阳穿过林稍的时刻,用长焦拍摄下远处终南山积雪浮在云端的场景,至此一张堪称完美的摄影作品已经产生。

但是面对美景,好的摄影师必会做出多种尝试,祖咏当然也不例外,长焦端拍摄的照片已经能让他满意了,接下来他就想尝试用广角拍摄了。

远处的终南山完整的拍下来好像太单调了,所以祖咏干脆将镜头拉回长安城,于是就有了第四句:“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上此时夕阳正穿过林稍,呈现的是一副暖色调画面,而此时长安城已暮色苍苍,再加上天寒地冻,人物和景色构成的是冷色调画面,用超广角镜头将终南山的和长安城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冷暖对比,使画面更富有冲击力,也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到此,祖咏觉得自己将《终南山望雪》的意境表达无遗了,当即收笔交卷准备走人,主考官看完他写的诗,觉得这20字写得真好,但是没有达到考试字数要求啊,拦下祖咏说道:“你写得不错,我欣赏你的才华,所以再给你个机会,你就接着把60字再写完吧。”

祖咏此时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艺术氛围中,哪还管得了这个,很豪气地说声:“意尽!”扬长而去。

要说祖咏也是运气好,他参加的是开元盛世的科举考试,那是对才华更具宽容心的年代,所以尽管他没有达到字数要求,也凭着这首《终南山望雪》取得了进士功名。

祖咏性格特立独行,所以他不适合做官,进士及第后长期未授官,后来终于入仕又遭贬谪,仕途落魄后归隐汝水一带。想来祖咏还是生错了朝代,纵有满腹才华终究还是没有得到完全施展,要是在现代,他做不成公务员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自由摄影人行摄天下,颇具意境的照片配上朗朗上口的诗句,说不定能成为红遍全网的超级网红。

1
查看完整版本: 坐在唐朝科举考场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