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精不贵多
唐朝有一个诗人流传到今天的诗歌只有6首,却首首堪称精品,其中有一首被人尊为五绝之冠,一首被人尊为七绝之冠,这两首均是小学必背的古诗。这个诗人就是王之涣。
在《全唐诗》中,高适有诗首存世,王昌龄有首,岑参有首,而王之涣只凭这6首就和这三个人共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这也从侧面证明王之涣诗歌质量是极高的。
然而,这样一位极为优秀的诗人却无法在正史中找到他的资料。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和王之涣的生平资料来自唐朝人写的传奇小说《集异记》,元朝人辛文房写的《唐才子传》以及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两块墓志铭,一块是王之涣本人的,一块是他夫人的。关于王之涣的事迹基本来自他的墓志铭。
今天写王之涣的生平,基本上就是基于以上资料。
2.五陵年少
我们阅读古诗时,常常会读到“五陵年少”,如: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白居易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洛阳道·储光羲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少年行·李白
王之涣就是“五陵年少”的一员,他们练剑高歌,架鹰打猎,开怀畅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呢?
五陵,是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当时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
所以“五陵年少”就是那些公子哥。王之涣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五世祖时,迁居山西河东绛州,即“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在王之涣的墓志铭中写了他的祖宗,分别如下:
五世祖:王隆之,后魏绛州刺史。
曾祖父:王信,隋朝蒲州安邑县令。
祖父:王表,唐朝文安县令。
父亲:王昱,汴州浚仪县令。
王之涣是王昱第四子。王之涣就出身在这样的官宦之家,小时候的玩伴都是五陵年少这样的富贵子弟。
而且王之涣和王维很可能是认识的。王维出身河东王氏,在蒲州。蒲州与绛州相距并不远,都属于河东道,况且王之涣的曾祖父还做过蒲州的官员。
他们俩哪怕没什么交往,至少这两家王氏家族是有往来的。因为王之涣夫人的墓志铭正是王维的弟弟,曾经做过宰相的王缙写的,这两家王氏家族之间没点关系是不可能的。
另外,王勃也是山西绛州的,只不过他去世之后,王之涣和王维才出生。河东王氏,相当不简单。
3.人生曲折
依靠家族的门荫,王之涣可以直接走上仕途。初次任职为冀州衡水主簿,是县令的佐官之一,类似秘书长。
当时的衡水县令叫李涤,他赏识王之涣,于是把自己18岁的第三女嫁给了34岁的王之涣。他们俩生有一个儿子。
但是王之涣的仕途并不顺畅,在此期间被人诬陷。王之涣决定学陶渊明,辞职归隐,这次离开官场,一走就是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里,王之涣游山玩水,吟诗作唱,在此期间与王昌龄、高适等人往来较多。被人尊为五绝之最的《登鹳雀楼》、七绝之最的《凉州词》正是这期间所写的。
在《集异记》、《唐才子传》中还专门记录了一个故事,后世称为“旗亭画壁”。
“旗亭”就是酒楼的意思,“画壁”就是在墙壁上画上符号以作标记。
故事的大意是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都有诗名,但没分过高下。于是他们在酒楼相聚时,决定比试一番。比试的方式是看歌女们唱的歌是唱谁的诗。一开始歌女们要么唱王昌龄的,要么唱高适的,王之涣不以为意。他认为得看酒店头牌歌女唱谁的诗才能决胜负。果然,漂亮的头牌歌女一开口正是王之涣的,曲罢再唱两曲仍然是王之涣的。
日子虽然潇洒,但闲云野鹤毕竟不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积极入仕才是那时大唐的潮流。哪怕那些说归隐终南山的人,大多也是曲线救国,想借机引起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