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的读书人,自幼丧父,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并且连续几年参加科举都不中,还遭遇兵荒马乱的年代。从他的生活轨迹,也能看出他的仕途并不平顺。却,被列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在诗坛颇有盛名。
他,叫卢纶,于现在来看,名气并不大。可正是这个毫不起眼,没有家世背景,在考场屡屡落败的考生,却能与当朝宰相级别的高官,交情不浅,他交友之广,可谓占据了朝廷的半壁江山。
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书生,凭借他活跃的社交能力,成功踏上仕途。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八岁开始读书,但那个年代,四方都有追兵,可以看得出他童年时期生活的环境,十分动荡不安。他曾形容自己孤苦、卑贱,衣服上都还常常沾着血迹,就像一只被遗落的大雁,不知该投靠谁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想考上举试,真的很难。他写过一首诗《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中他形容自己像受伤坠地的鸟,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命,但凡见到人便强撑颜面。
这种滋味,在《曾国藩传》一书中有描述过。曾家父子多年参加科举都不中,那是相当丢面子的事,曾父为了圆曾老爷的秀才梦,一生考了十几次,每次科考,都要拎着二三十斤的考篮,装着干粮,笔墨书卷……跋山涉水三百多里路,才能抵达考场,这种经历,是极为痛苦的,并且,还要接受全身搜摸检查,再进入一个连腰都直不起来的号舍等待考试。那更是一种屈辱。
但,每次最为煎熬的就是放榜的时候,榜上无名,还要面对众同生的嘲讽与耻笑。堂堂男儿,面子都丢尽了。完全可以想像他避于终南山,闭关修炼后,仍屡次落榜时的感受,就像哑巴吃*莲,有苦说不出。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在考场上受尽折磨的卢纶,也因为多年读书,创作了不少诗篇,在诗坛渐渐有了名气。在他四处游走期间,结下了不少同道中人,其中就有不少宰相,达官贵人,膜拜在他的诗才之下。
也多亏了这些官宦朋友的推荐,他终于能谋得一份美差,当过集贤学士,监察御史等不错的职位。其中,他的诗更被传到唐德宗手上翻阅,又被任命为县令。
可惜的是,朝廷也是个动荡不安的内斗场,他那些宰相朋友倒下后,他也连带受被处罚,更被调去元帅府当了一枚判官。从此,混迹于边塞,成为了一名边塞诗人。可能跟他从小的亲身经历有关,他的诗,能写出一种战场英雄的气魄,更有一股爱国精神跃然纸上。因此,他每一首鼓舞士气的诗,都很接地气,也一下子征服了皇帝的心。
就像他写过一个退伍还乡的将士,诗中如是说: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他写出了病患兵的苦与悲,从战场退下来的兵,落下了行动不便,一身伤痛的病根,然而,最凄惨的是步行万里,人还没回到老家,就已经断粮了,怎么办?他代入残兵的角色,哀声长叹,更心痛秋风来袭,又将长冻疮的忧伤。
站在底层,他写出了伤兵的无奈与悲愤;站在爱国的立场,他又写出了大唐的气势。比如,他闻名于世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四行诗,二十个字,每一句都透着豪迈的壮志。这首诗,写的是月黑风高,敌*首领借着夜色遁逃。我*将士轻身上马,疾风追击。此时,漫天大雪,却依然阻挡不了我*杀敌的信念。
放在今日,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位战地记者,把最前线的形势,描绘得有声有色,把我方*士的形象,刻画得英勇无敌。
这对于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来说,极需要这样的人才,极需要这样的正气之声。特别是唐德宗同样亲身经历过战乱,家国之。这位皇帝,常年就置身战场,平定叛乱,东征西讨,收复国土。
对于歌颂*队的言行诗文,都为他所好。
本来,一生不得志的卢纶,可以凭借战地记者的功劳,被加封赏赐。然而,命运之神,还是没有眷顾他。就在他被皇帝看上,准备大鹏一日同风起时,他终是病逝了。
他的肉体虽消逝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于诗卷之中。那一首首民间疾苦的诗篇,唱出了弱势群体的悲怨;那一首首塞下曲,激荡人心,振奋民心。他以文字为药,为民喊冤;以文笔为刃,为国效力。
所以,一个人,即使不能在考场上赢得入场券,即使不能在事业上赢得官运亨通,但他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感受过的生活,都会藏在他的笔墨中,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与人生格局。
反观今时今日,那些因名落孙山的考生,没有考得理想分数,便信念崩塌,意志消沉,是否该换一种思维,人生何处不是路,何处不是机遇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