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晚潮丨邂逅林巧稚钱江晚报
TUhjnbcbe - 2024/7/14 15:52:00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https://m.39.net/news/a_9554810.html

□杨新元

世界很大,总会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人生很美,总会有清风拨动弦音。与有“万婴之母”称誉的林巧稚邂逅,就是我人生中的不期之喜。

去年金秋十月,我到厦门旅行。清晨,我在闻名中外的鼓浪屿游览时,意外发现,在一条僻静的小路旁,竟然建有纪念林巧稚的毓园。

我虽然与林巧稚从未谋面,但对这个一生未婚的妇产科大夫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在医学领域,如果有人提起林巧稚,所有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来表示自己的敬佩和景仰。她的一生,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因此,林巧稚被人们称为“万婴之母”。虽然她自己没有儿女,不过,她却是千万人的母亲。

林巧稚年1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上世纪30年代,她潜心研究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40年代,她刻苦研究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50年代,她又提出和组织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80年代,她已进入耄耋之年,还主持编纂了《妇科肿瘤》。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年,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毓园位于鼓浪屿东南部的复兴路,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全园分铜雕《成长》、林巧稚雕像和纪念馆三部分。

作者供图

走进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铜雕《成长》。五个稚气可爱的小孩手搭着肩,笑容满面地站在我们面前,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五个小孩中,有三位是女孩,两位男孩。女孩穿着短裙,男孩穿着背带短裤,形像生动,让人过目难忘。建园者是深知林巧稚心意的,这个“万婴之母”,一生最喜欢的就是孩子。让孩子站在毓园的大门口喜迎宾朋,一定是她最开心也是最满意的事。

我们沿着园中石路缓缓前行。只见园内花木葱茏,十分幽静。在一本翻开的石书上,镌刻着林巧稚的遗言:“平生积蓄的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医院作医学研究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林巧稚汉白玉雕像矗立在园中。

作者供图

在鲜花丛中,林巧稚身穿白大挂,笑容可掬地站立在那里。她的身后,当年由邓颖超同志亲手栽种的两株南洋杉,已长成参天大树,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在雕像的不远处,还有一件汉白玉雕塑,也十分引人:一双手托举起一个胖乎乎的婴儿。在树木和鲜花的映衬下,这双白色的双手格外醒目,仿佛林巧稚就在我们身边。年,林巧稚的骨灰从北京运回故乡鼓浪屿,除了一部分按照她的遗愿洒在鼓浪屿海域外,一部分就葬在这里。

林巧稚纪念馆是一幢红色的建筑。馆内展出其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著作,社会活动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各种证书和其他珍贵资料。纪念馆内很安静,人们都怀着深深的敬意,观看着林巧稚留给我们的一笔笔精神财富。

在一幅浮雕像前,我久久伫立。林巧稚的形像十分生动,“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一个替人治病的普通医生。”这是林巧稚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旁边,挂着许多国家领导人对她的评价:

“学习林巧稚大夫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李先念的题词。

“林巧稚同志,著名妇产科专家。”邓颖超如是说。

“开拓妇产医学,保护妇婴生命。”这是彭佩云题词。

“医生楷模,杰出女性。”是陈慕华的评价。

还有彭真“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叶飞的“人民的好医生”、王光美的“学习林巧稚大夫爱祖国、爱人民的献身精神”等题词。我想,纵观林巧稚大夫的一生,她完全当得起这些评价。

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份任命书尤为珍贵。“任命林巧稚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总理周恩来年3月有27日”。屈指算来,这份任命书已有近60年历史。

在纪念馆内,我发现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是当今的名医钟南山,竟然要尊称林巧稚一声“姑婆”。原来,钟南山的老家也是厦门鼓浪屿。当年,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结婚时,担任女傧相的是廖永廉的堂妹廖雪琴。这位雪琴姑娘后来就嫁给了林巧稚的侄儿林嘉泽。因此,钟南山与林巧稚就有了这一层亲戚关系。小小的鼓浪屿,一前一后走出了两位闻名世界的良医,而且还是亲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件事情也很有趣。袁隆平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于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还刚刚大学毕业,29岁,是一个年轻的医生。

林巧稚能从鼓医院,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巧稚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一起,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已过了。

所幸,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

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

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作者供图

林巧稚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年,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开始了她的从医生涯。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豆大的汗珠。当时,协和妇产科主任、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地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她成为了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擦汗。

林巧稚曾经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就是为了抢救一名“新生儿溶血症”患儿。那是在年,林巧稚收到了一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林巧稚明白,新生儿溶血症作出诊断并不难,但这种病当时全国没有治愈的先例。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里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啦!

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作者供图

我看到,在林巧稚用过的实物中,有一部老式的电话机。这部电话机,曾陪伴林巧稚度过无数的不眠之夜。林巧稚说:“我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机。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医院里有危重病人,她就整夜守着电话等消息。一有医院救治。当年逾古稀时,林巧稚也开始忘事。她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安排过的事。但是,只要涉及到病人,她又记得比谁都清楚。

有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妇产科办公室的大门,问道:“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

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

那人刚要离开,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病人在几病房几床,一点都不含糊。

林巧稚一生爱孩子,爱鲜花。我的朋友、著名作家韩小蕙在《三位大医女神》中是这样描写林巧稚的:“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了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

回顾林巧稚的一生,她曾为自己的医学理想而坚定求学,曾坚守在妇产科的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曾用她的双手迎接过千千万万个新生命的到来。“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

年10月10日,在林巧稚辞世7周年之际,邮电部曾经发行以她为题材的纪念邮票,这在中国邮政史上是不多见的。年12月23日上午,厦门首个医德教育基地在林巧稚纪念馆揭牌成立。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林巧稚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终生爱孩子、爱鲜花的人,她就是一个天使。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死的。她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医学知识,将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生。在当前与疫情抗争的战斗中,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以及无数白衣战士,用自己的行动,拯救华夏于危难之中,这,就是林巧稚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作者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潮丨邂逅林巧稚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