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王朝,他是否真的存在历来就有不少的争议。而且夏的历史大都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比如鲧和大禹治水时用的息壤、后羿射日等等。
这就导致夏时期的历史很难还原,虽说古代神话的背后也蕴含着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的信息,可毕竟想象的成分很多。庆幸的是,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可以利用对古代遗址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夏时期的历史情况。对于那么夏朝是否存在,大禹治水究竟是什么情况,也有了现代版的说法。
在介绍夏之前,问一个问题,上古神话究竟靠不靠谱?肯定有人会觉得既然都叫神话了,那必然荒诞不羁,是先民想象的故事。可既然是故事,那肯定会有原型。就像我们现在写小说,有时候会写到人神的冲突,一些上古神兽,而这些本身就是因为我们脑子里会有这些概念,所以才写得出来。也就是说,上古神话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我国上古的某些实际情况,人是无法完全凭空捏造一个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事物的。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也就是殷商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在夏朝的制度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制度,把不合时宜的制度取消,从而形成了殷商的制度。周也是这个道理,继承周的后来王朝也会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人类的进步是在过去的文化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
所以上古神话也有研究的价值,而且我国的神话很多都非常写实,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本奇书《山海经》。《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大量神话,比如九尾狐、人面蛇身神等。这本书看似荒唐,可实际上里面包含了很多过去的信息。郦道元的《水经注》就引用了《山海经》中80多条资料,而且《山海经》中记载的多处金、银、铜、铁、玉等矿产位置非常准确。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上古的事情,我国的神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神话照进现实,得有事实作为依据,夏朝的存在也是如此。综合《古本竹书纪年》和现代的研究,夏朝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夏朝作为王朝自然是以国家的形态存在的,而不是部落的形态,也就是必然有大规模的造城遗址。不过要探索夏朝自然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夏朝存在的年代,而是会向前和向后延伸。
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探索,经过比对,在河南步入龙山文化后,其他地方也处在大型聚落的状态,比如晋南陶寺。
可到夏朝建立的时候,也就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公元前0年前后,除了河南嵩山一带的文化外,其他地区都开始衰落,也就是迈向国家的进化之路失败了。
也正因此,夏朝才成为我国正统,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在我们通常把夏朝的发展历程与考古相结合,具体情况如下:
仰韶文化(先夏)—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
在先夏指的是年之前的时代,也就是夏朝建立前的时间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夏朝之前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夏朝时期到目前为止尚且没有发现成体系的文字,更何况之前的时间。不过我国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这一时间段的大量遗址,我们通常叫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中原地区文化传承龙山文化指的是年前到年前的时间段,和五帝的时间差不多重叠,山东日照发现的鼎鼎大名的“尧王城”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这不意味着尧、舜的活动区域在山东,目前公认尧舜得活动区域在晋南,也就是山西永济附近,具体遗址是陶寺遗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指的是多年到多年前左右的时间,新砦期指的是年前左右的时间到多年前左右的时间,二里头指的是多年前到多年前的这一段时间。这和我国古代历史书说的夏朝建国年或者年的说法基本吻合,而且从建筑规模上我们也能看出夏朝建立后,我国体量的增多。夏朝早期时修建了一座城,我们叫王城岗,这可能是禹修建的夏朝第一座都城阳城。这座城规模很大,是我国第一座容纳万人的城市。这么大一座城,按照当时的条件,需要个青壮年劳力修建1年多才能完工。当时夏朝一共有多万人,领地主要在嵩山一带。
夏代周边部落、国家分布而嵩山一带在那时有很多聚落,不同聚落规模不同,有几百人的,也有几千人的。这就需要夏朝统治者能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必然存在管理组织。
可是在公元前0年前后,也就是年前,王城岗这个文化突然衰败了,在另一个地方又突然兴起,我们叫他新砦期,而这一时间段恰好可以和史书中记载的太康失国相对应。
启的儿子太康昏庸无能导致王室出现争夺王位的冲突,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入侵夏朝,废除了太康,立了太康弟弟仲康为夏王,由于接连爆发冲突使得夏朝都城衰败下来。
于是后羿就挟持仲康迁都到斟寻,等到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继位夏王,不久,后羿就废除相,自立为王。
后来后羿被另一个东夷首领寒浞杀死,寒浞称王,结果相的儿子少康借助自己母家和夏人的力量夺回了王位,这就是少康中兴。
当然新砦期主要是龙山文化到二里头的过渡文化,虽然和后羿代夏可能有关,可他的意义和期间的事件不仅仅只有“后羿代夏”。
夏朝建国多年后,也就是步入了二里头时期后,开始出现爆发性发展,究其原因应该是夏朝已经充分吸收并消化了了从西北到东部等周边地区的文化和技术。
对照夏朝时代,此时应该是扃或者廑(胤甲)在位的时期。自从少康复国后,夏朝迎来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到廑(胤甲)已经经历了7位夏王的发展。
这使得繁荣的二里头以压倒性的力量成为了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聚落,这时候的夏才有作为一个国家的实力。
也就是拥有一个最高政治权力中心和一定的行政管理机构,还有军队、监狱等,并出现了阶级分化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廑(胤甲)之后就是使夏朝开始衰败的孔甲。
对于夏朝的疆域,也就是“夏之九州”的范围,在《左传》中有相应的记录,“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也就是山西霍县东、三涂嵩县、登封的告成镇、嵩山的主峰荆山、终南山等地围绕的区域,这和夏王居住过的都城的辐射区域基本一致,大致是豫西、晋南这片区域。
夏朝对外也在不断地进行贸易和交流,比如在夏朝遗址发现了当地没有的透闪石软玉和来自于海洋的贝壳,而贝壳又可以当做货币来进行交换。
而且夏的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提升,以至于都能够用水稻酿酒。水稻口感很好,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稻的产量不高,而且一年一熟的水稻比一年两熟的口感还要好。水稻由于其相对较少和较好的口感也被夏朝贵族追捧,因此各国进献的贡品里也有水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二里头里出土了大量水稻。等到了二里头遗址末期,其出土的水稻的数量和概率大幅度下降,这可能跟夏朝被商灭亡有关,毕竟夏无法抽血天下了。而且商代夏后也出现了新的文化,也就是二里岗文化,同时商还建造了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来宣告自己的天命。并且商朝的世系是比较清楚了,也有成熟的文字作为记录。
关于“大禹治水”,我们首先要了解他治水的年代大概是什么时候,肯定不是1万多年前的冰河期结束时的大洪水。根据夏朝的建立时间,那大禹治水应该在公元前21世纪。这个时候恰好是全新世大暖期的中段,其重要特征就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西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就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同时还有一部叫《禹贡》的书上面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件,虽说有人认为这本书应该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有学者指出,《禹贡》上面记载的自然条件和物产是比较温暖时期才能够有的。那这个时间只能是前年左右,那《禹贡》成书应该是夏商的追记在加上后人的修订加工形成的。当然大禹治水的范围肯定没有《禹贡》说的那么夸张到遍及四川、江苏、河北等10几个省,毕竟那时候夏朝一共才万左右的人口。
大禹治水实际范围应该是黄河下游地区到徐州等地附近,这样比较合理。传说大禹的妻子是涂山氏,而涂山族所在地方就在安徽蚌埠境,这与大禹治水的地区也比较近。对于那时候是否有疏导的技术和规划能力,通过王城岗城址长达多米的北城壕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水平测量和施工技术,所以技术上是能够达到的。正是因为大禹完成了水的疏导,让当地族群得以安然劳作,所以才会有那么高的威望。而且在治水的过程中,大家团结一致,加速了氏族部落的壁垒的突破。这为超血缘关系的组织集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不过夏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依然只能算是部落领袖。因为其他部落内部治理,夏朝是没有管辖的资格的。
商在这方面也够呛,到了西周才探索出一个管理属国内部的方式,也就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等。在此我们还是得说明司马迁的伟大,他的《商本纪》里面记载的商王世系与我国发掘出的殷墟里面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基本一致,也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毫无疑问是信史。而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夏的记载与《古本竹书纪年》又很类似,几乎也可以和现代考古一一对应,无怪乎鲁迅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史记》也不是完全准确的,这个要辨别清楚到这里就还有个问题,就是夏朝没有文字,那人物是如何对应上的。确实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哪怕通过史书描绘的地点和相关情况和遗迹能够勉强对应上,就能说这是夏朝吗?
夏朝虽然没有发现文字,可是确实出现了文字的早期形态陶文,也就是在陶器等器物上的图文,这只是一个记事符号,他与商朝的甲骨文有很大的区别。
除非哪一天出现了成篇文章,才能说明夏朝就有了文字。不过历史记载和考古遗址能够对应能否说明历史人物的称谓,这个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夏朝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合成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的精髓才造就的,比如发源于浙江的良渚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朝祭祀的祭坛和良渚文化非常类似,除此以外,夏的玉制礼器的形状和鼎的制作模式和良渚文化也是一脉相承。
而且与良渚文化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并没有蚕桑业,夏朝的丝织品和蚕桑养殖技术的来源很可能也是良渚文化。
巧合的是良渚文化在公元前0年左右,也就是夏朝立国之初就灭亡了。那时候由于气温很高,东南沿海一带的洪涝灾害应该不会比北方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良渚文明很有可能无法继续在浙江发展,那就只能迁徙到相对稳定的区域,比如安徽南巢等地。
而此时夏朝贵族非常喜欢水稻,那水稻主要产自哪里呢?安徽肯定比河南合适,也就是说二里头的水稻很可能很多都来自于安徽。
良渚文化遗民到了安徽后与夏朝进行了交流,大禹他老婆涂山氏就是安徽人,这个应该是合理的推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夏桀被商汤击败后会逃亡南巢。
当然对于夏朝的争议肯定还有,不过正如郭伟民所说:“强调中原龙山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冈—殷墟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就是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独立性和原生性
……西方之所以否认夏的存在……其背后,则是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老调重弹。西方学术界……根本无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背后所体现的社会文明高度。”
参考资料:
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国家问题初探_方燕明
寻找夏朝文明——夏文明探索的意义与进展_杨漱诗
夏文化_传说与史实中的考古学角色_郭伟民
夏文化、夏王朝及相关问题_戴向明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_王震中
文献所见夏民族的活动范围与考古学上对夏文化的探索_江林昌
王朝更替的教学立意——初中“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_徐峥
说“夏族”——兼及夏文化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_沈长云
解读蜀夏文化的一线曙光——...石文字和汉藏语系研究的启示_陈保亚
姜炎、姬周两后稷的时代及其代兴考_王晖
东南地区_夏文化的萌生与崛...文化圈的比较研究探寻夏文化_陈剩勇
稻与权力——环嵩山地区河南...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稻的利用_高范翔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_魏继印
《文明的历程-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