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手下群英荟萃,却偏偏给大臣胡濙安排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任务——找人。
永乐五年(年),明成祖派胡濙带着朝廷御赐的玺书、香币,外出寻找仙人“张邋遢”。
张邋遢,即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张三丰。明成祖对他推崇备至,可惜无人知道其下落。
此后十几年,胡濙为了寻仙,四处游历,打探消息。
按照史书的说法,明成祖表面上是让胡濙寻仙,实际上是要他“隐查建文帝安在”,“审察人心向背”,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可苦了胡濙,一个人要打听两个知名“失踪人口”。
01有明一代,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对张三丰推崇有加,英宗、宪宗、世宗曾加封张三丰真人、真君等道教封号,给予其极高礼遇,堪称明朝官方认证的“活神仙”。
有些文献记载了张三丰的“神迹”。
相传,他一年四季都穿一件烂蓑衣,浑身脏兮兮,整天笑哈哈,所以人称“张邋遢”。
作为一个道士,据说他精通辟谷之术,可数月不食,但吃起饭来食量惊人,顷刻间就能干下一桶饭。
更神奇的故事是,张三丰晚年在宝鸡金台观修行,留下几句谶语,自言将死。不久后,县里的人见他寿终正寝,用棺材收殓他,没过几天却发现张三丰已经“起死回生”,跟没事人似的。后来,张三丰又游历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踪迹益奇幻”。
明代以来的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方志、文集、传说,都有张三丰的行迹。
文献中,张三丰故事的时代背景从宋一直延续到明,时间跨度超过年。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谓“箭垛式人物”,是胡适的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或传说人物,得到历代不断改编,故事如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充,很多事迹被归到了其身上。
抛开神仙鬼怪的元素,根据现存文献中的记载,可将张三丰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版本的形象:
一是北宋末年;二是宋元之际;三是元末明初。
张三丰画像。图源:网络
02北宋末年的“张三丰”,是创立武当内家拳的武术宗师。
这个版本的张三丰,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为朋友王征南写的墓志铭。
王征南早年从军,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后来到宁波归隐,恰逢黄宗羲到此讲学,与之结识。由于王征南是个屡立战功的猛人,退休后时不时有人慕名而来,想要找他切磋,知名度堪比叶问宇宙里的叶师傅。
黄宗羲让第三子黄百家拜王征南为师,学习武艺,而王征南最厉害的本领就是武当的内家拳。
王征南去世后,黄百家为自己没能将其内家拳的真髓传承下去而感到痛惜,说:“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余宁忍哉。”
黄宗羲也深深佩服王征南,于是为其撰写墓志铭,并追溯内家拳的源流。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相较于以拳勇闻名天下的少林功夫,武当内家拳更讲究以静制动,更注重内功修炼。按照黄宗羲的说法,这种拳术“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丰)”。
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提到,张三丰是北宋时的武当山炼丹道士,曾得到宋徽宗的召见,但因受阻碍没能入朝。
据说,张三丰早年精通少林武术,从中融会贯通,钻研新的拳法。后来有一次,张三丰在外出游历途中,梦见道教的神仙真武大帝向他传授了一套拳法。次日早上,一群强盗围住张三丰妄图抢劫,张三丰用梦中领悟的拳法和他们交手,结果以一敌百,把这群强盗赶走了。
也有一说,张三丰是在山上修炼时看飞鸟和蛇打架,受启发悟出了内家拳。
此后,张三丰在长期的修道生涯中,将道家理论与武术相结合,开创了内家拳。百年之后,内家拳从武当流传到各地。
但是,黄宗羲的说法,有两个疑点:一是,宋朝并没有关于张三丰的确切文献,也没有宋徽宗召见张三丰的记载;二是,若张三丰生活在北宋末年,那他就不可能在两三百年后的元末、明初留下足迹。
学者徐兆仁认为,黄宗羲笔下活动于北宋末年的“张三峰”和元明间的“张三丰”是不同的两个人,是后人将这两个形象重合,才认为张三丰既是一位武术大师,又是一代内丹宗匠。
因此,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的说法,可能只是武术家口耳相传的故事,缺乏佐证。
但是,作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张三丰”,在后世深入人心。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作者金庸根据张三丰开创武当内家拳的传说,创作了一个武当派掌门张三丰的形象,只是将其活跃年代,从北宋改到了元代。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与张无忌。图源:影视剧照
03宋元之际的张三丰,是一个由世俗走向超世的隐者形象。
据传为张三丰所作的自述,说他曾为元朝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授真诀,习得后赴武当山修炼多年。
对于张三丰是元初人的说法,《明史·张三丰传》提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张三丰与元初名臣刘秉忠师出同门。
刘秉忠是宋末元初的一个奇人,早年当过居士,后来随僧人前往漠北觐见忽必烈。
经过一番交谈,忽必烈发现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堪称天下奇才,便请他留在府中,以布衣身份担任谋士。
后来,刘秉忠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首席谋臣,也是蒙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在议定国号、典章制度,以及营建元大都(今北京)等事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功被封为太保。
元代版“张三丰”是名臣刘秉忠的师兄弟。图源:网络
忽必烈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儒士的支持,张三丰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举荐,成为元朝官员。
在后人所编的《张三丰全集》中,有张三丰感谢师兄刘秉忠提携的话:“公何为者重贱子,此恩此德提吾耳。”
忽必烈在位时,虽然重用一部分儒士,但仍然在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达鲁花赤地位高,享有特权,难免对汉儒形成压制。
张三丰也许不满于这种畸形的政治形态,于是渐生出世之心,最终辞官出家,当了道士。
但是,张三丰活跃于元初的说法,也存在争议。
史载,为元朝立下大功的刘秉忠于元至元十一年(年)“无疾端坐而卒”,享年59岁。
假如张三丰和刘秉忠是同时代的人,他做过元朝的官,再出家为道士,那么,张三丰到明初已经将近岁了,显然不太科学。
故此,《明史》在写到张三丰与元初刘秉忠同师后,还写了一句:“然皆不可考。”
04张三丰在《明史》中有传,相传其名为全一,又名君宝,三丰是其道号。
《明史·张三丰传》是正史对张三丰生卒年代的考证,也是目前比较权威的史料依据,其认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的说法不可考,并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寻找张三丰作为这篇列传的主要内容。
可见,《明史》倾向于第三个版本,即张三丰是元末明初人。
清人所撰《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洪武十七年(年),也就是大理感通寺的高僧带着一盆山茶和一匹白马入朝觐见、马嘶花放的那一年,尊崇佛、道二教的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征武当道士张三丰入朝。
诏书下达后,却迟迟找不到张三丰。
洪武二十四年(年),朱元璋下诏“清理”释、道二教,同时派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告诉他们,“有张玄玄(张三丰道号之一)可请来”。
朱元璋还命令与张三丰有过密切交往的富商沈万三去请张三丰入朝,仍不赴。
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地在荆州,离武当山较近。
朱柏本人笃信道教,听说老爸很敬仰张三丰,于是亲自到武当山寻访张三丰,但也访之不遇。
正是由于朱元璋多次访求,张三丰的名气进一步扩大,其神秘的行踪也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