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保健—筛查、康复、沟通”。
耳朵是聆听世界声音的钥匙,是感知世界美好必不可少的器官。然而相较于眼睛、牙齿,家长们对孩子耳部及听力保健的重视却远远不足。
近日,微博话题#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登上热搜。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并以实际行动保护好孩子的双耳!
6个伤耳习惯,你家孩子中了几个?
坐地铁公交时戴耳机
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私家车里听音乐,由于音量需要调整到可以掩盖交通工具的噪音,所以分贝数会比安静时高。长时间暴露在这种条件下,就容易损伤听力。
长时间“煲电话粥”
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十分钟甚至1小时。注意!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有害途径,还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
用硬物掏耳朵
喜欢用牙签、发夹、火柴棍等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鼓膜的东西掏耳朵。事实上,耳道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建议如无耳部不适,尽量不要去掏耳朵。
不正确地擤鼻涕
擤鼻涕时,用两个手指捏住两侧鼻子,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耳、鼻、喉是相通的,如果压力太大不能从鼻子释放就会走到耳朵和咽喉,一旦用力过猛可能造成鼓膜穿孔。
身体疲劳,精神压力大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现在的突发性耳聋以年轻人居多,主要就是和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相关。
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比如乘坐飞机时,飞机在起飞或降落过程中,座舱内的气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含气腔的气体也就随之扩张或缩小。如果中耳腔内外压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会造成航空性中耳炎,出现两耳发闷、疼痛、头晕等症状。
预防听力损失6个手段要牢记
01.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一些疾病可能影响耳朵的健康。比如中耳炎就可能被感冒、鼻炎、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疾病引发。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就是对耳朵的一种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药物具有很强的副作用,服用过量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吃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规定的药量和时间服用。
02.防止物质性伤害
克服随意掏耳朵的不良习惯,避免向耳内塞异物,避免耳部外伤和意外伤害。
洗澡、洗头或头部接触水后应及时清理耳部积水,避免由于耳道积水引起的耳病。
拒绝以揪打方式体罚孩子,揪耳朵、打嘴巴都有伤及骨膜,令耳鼓移位从而导致听力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直和短,更加容易损伤。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耳卫生,尽量避免自行清理耵聍,医院就诊;如果有外耳道流水或流脓,需及时就医。
03.合理饮食与锻炼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C对听觉细胞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可以选择适当补充维生素并多食用粗粮、蛋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常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和听会穴,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
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预防突发性耳聋。
04.做好防噪音工作
人如果长时间接触噪音,会导致听力急剧减退,听觉神经错乱,甚至噪音性耳聋。
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可以通过戴防护耳塞来起到阻隔效果。
若房子在马路旁边,可选择隔音效果良好的平开窗代替推拉窗。
在可能出现巨大声响的环境中保持警惕,诸如放鞭炮、商店大喇叭广播、音响故障尖噪等噪音场景,及时捂住耳朵,能够避免出现一些急性听力受损乃至暂时性耳聋。
05.控制音频设备音量
使用各类音频设备时,音量都不宜过大。
尽量选择柔和、不刺耳的音频内容,摇滚、舞曲虽劲爆,但舒缓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轻音乐会更有助于耳朵的保养。
打电话时尽量不要将手机贴着耳朵。此外,专家建议打电话最好一次不要超过3分钟。
06.及时发现与治疗
对儿童的听力损失应本着“三早”原则,进行及时、规范的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一旦孩子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孩子喜欢戴耳机,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今的孩子整日戴着耳机:上下学、写作业、运动、甚至在睡觉前都要听会儿音乐。
那么,家长一定很关心,孩子在戴耳机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使用更适合的耳机。
最大音量在85分贝以下的儿童耳机比较安全;降噪耳机通常需要的音量更小;头戴式耳机优于耳塞式耳机。
2.采用“6-6”原则。
首先,严格控制音量,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其次,控制使用时间,每日不超过60分钟,最好每30分钟休息。
3.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
在地铁、公交车、游乐场所等嘈杂的环境内,尽量不要戴耳机。
重视听力,爱耳护耳
别让它影响孩子的人生!
(来源:首都教育综合自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生命时报、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