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每读陶公诗文,其仙风道骨又憨态可掬的形象总是翩然而至,或种豆,或采菊,或饮酒,或吟咏……好不潇洒自在,却又分明无可奈何!陶公,可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代表。中国长期深受儒家思想之熏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主旨思想。然封建王朝百般更迭,权力斗争风起云涌,太多文人志士不仅无法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而且时时担忧身家性命,因此为躲避战乱与纷争,只能躲进深山,归隐林泉,从农耕劳作或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诗文、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心中之苦闷烦忧,以求得身家的平安和内心的清静。从古到今涌现了无数像许由,巢父,伯夷,叔齐,老子,庄子,严子陵,范蠡,姜太公,竹林七贤,陶渊明,诸葛亮,孟浩然,林和靖,黄公望,八大山人……等等,等等著名的隐士形象,几乎遍及每个朝代,不胜枚举,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隐逸之风”和“隐逸文化”,也流传了无数隐逸佳话。即使如今,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修身研学。就连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成功教父马云也曾和稻和盛夫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我也想和您一样出家修行,但是老婆不同意”。我也曾试着探究中国的“隐逸文化”,无奈知识浅薄,笔力不济,在此,只作抛砖引玉。还望有志之士,深耕发掘,定有一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