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诗人里我最喜欢的大约是王维。在这之前,我以为王维是诗佛,天生的禅者,然而错了。
其实早年的王维意气风发,充满了野心,很想做官,很想出人头地。二十一岁中进士,觉得生命此后就是飞黄腾达。没有想到后面还有些什么东西等着他------其实我们所有人谁又知道等着我们呢?
等着他的是「安史之乱」。大家逃难,仓皇逃奔,王维很悲惨,没有逃出去,在洛阳被安禄山逮捕了。王维是一个音乐家,当时是乐臣,管音乐。
安禄山要做皇帝,登基的时候,命令王维为他谱乐。王维写了,因为他想活下来。安禄山登基的时候,王维写的音乐在演奏,他在旁边哭。
后来安禄山失败了,曾经跟随他或者说屈服于他的人开始受到惩罚。王维被抓进了监狱,受到非常大的折磨。他有一个弟弟叫王缙,当时逃出去了,就被分封为官。因为王缙曾经帮助唐肃宗继位,他把官位拿来保他哥哥的性命,王维才有了一条活路。
放出来之后,王维到了陕西的辋川,才开始去写完全山水的东西。他经历了大繁华、大幻灭之后,忽然很希望自己是一朵开在山中的花,没有人来看,自开自落。
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是被惊吓过,坐过监牢,要被处死,后来觉得事情过去了,又可以停下来安安静静的。生命里的惊吓,过了以后再去看的时候,有一种平静。
他讲自然的状态,可是自然状态,如果不经过一个心理阶段,走在山水里也领悟不到。
我读王维的诗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因为他在描写风景时,将人的生命状态带出来了。
王维在经历政治灾难之后,他把前面的东西丢得干干净净,在辋川把另外一个生命建立起来。
王维后来写得诗句越来越像禅宗的谒语,表面上微不足道,没有很难的字,没有很深的意思,所有的意思又都在里面。这样生活,才具备真实的意义。如果不这样生活,也许读不出味道,觉得很平淡。这是经过繁华之后的平淡,有特殊的意义,精简、不累赘,单纯地去描述生命的状态。
佛和山水,在王维的世界非常重要。但在充满了矛盾的唐代,每一个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贵族的华丽,可能追求侠士的流浪,冒险,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维身上,这些追求都有。
我想,一个人一味追求佛道难以写出很好的诗,因为最好的文学是在生命的冲突发生的。
生命很复杂,繁华与幻灭有时候是一体的两面。进入繁华有时候是幻灭的修行过程。
没有建立过繁华,恐怕没有办法像他这样放得下,经历过了,就甘心了。人在没有经历过的时候,怎么修行,心还在那边,很难纯粹。看尽繁华的人,往往在领悟空时,有更大的基础。
如果没有燃烧,也就不会有灰烬。一个终日在寺庙里枯坐的生命,他也修不出什么来。这样的生命没有积淀,也没有积累。
年轻时代的往往,对生命怀抱着巨大的浪漫与热情,不断在热情当中燃烧自己,后来因为政治,忽然转向了,中年以后喜欢修道,这个道可以是老庄,可以是佛教,他居住在终南山边,不再问政事。高兴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山里走一走,感觉到的美好,也只有自己知道。
这个巨大的转变,其实是生命两个不同的阶段。年轻时候喜欢朋友,跟朋友分享生命的浪漫。而中年以后有一种很大的孤独,回来寻找生命的修行。
我喜欢他写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一天没事,他就跟着水一直走,到了那个水没有路可走的地方,坐下来,看到云飘起来了。「穷」是什么?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每天要找一条路走,走到没有路了就哭,叫穷途而哭。穷是绝望的意思,穷是生命里面最悲哀的时候。不止是讲物质的穷,也是心境上的穷。走到人生最绝望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可以坐下来,就会发现有另外一个东西慢慢升起来。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
王维在某个程度上治愈了我。一直困扰我的出世与入世,他给了最好的答案。
人生其实就是修行。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从繁华到幻灭是一种修行,从幻灭到繁华也是一种修行。
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修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