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开端,比过往任何一年都要难一些。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感染人数、死亡病例、牺牲人员等数字还在不断变化。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人们的心情有恐惧、焦躁、愤怒、以及感动………因为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每当危难来临时,总有一些人替我们逆行。
一位84岁的老人,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却在危难时刻再一次站出来,一如17年前面对那场非典一样,他的目光坚毅而果敢。
“存在人传人,医护人员有感染。”“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他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他却连夜坐高铁去了。之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面前,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做,直到现在他依然奋战在一线。
“有钟南山在,我们不慌……”“看到终南山就安心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请保护好我们的钟爷爷。”“几时能动?钟南山说动才动!”
他就像一个定海神针,是人们心中的权威。他敢医敢言,做事雷厉风行,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总之,民众信他。
评论区里一片赞扬钟南山所做的一切与他的家族风骨有关,他是真正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和精神。钟家一家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和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学家,医院儿科的开拓者,国家一级教授;他的母亲廖月琴出身鼓浪屿名门廖家,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几个舅舅舅妈都是我国著名的医生,表哥戴克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骨科学研究;钟南山的妻子李少芬曾是女篮国家队的主力球员,拿过多个冠军头衔。
钟南山的女儿钟帷月遗传了母亲的运动体质,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米蝶泳冠军,打破当时世界纪录;儿子钟帷德医院教授,国家级百万人才,也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可以说,钟老先生一家,个个都是硬核人物。
父亲钟世藩:人活在世上,总得留下些什么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生于年,他从小是个孤儿,贫困生活让他养成了独立和坚毅的性格,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入学时全班40人,最后只有8个人毕业,他是其中一个。之后他又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他这一生,都坚守在医生的岗位上。
钟南山父亲钟世藩新中国成立时期,当时钟世藩任广州中央医学院院长,时任国民党中央卫生部部医院的巨资撤往台湾,但钟世藩毅然拒绝了国民党的潜逃命令,全家人留在广州,之后他将物资一一清点上交。
“十年动荡”还未结束时,钟世藩已经70多岁,精神和病魔的双重折磨下,他毅然决定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他当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还患了非常严重的眼疾,他还是轮流闭着一只眼,坚持写完了40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
《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当时钟南山劝父亲多注意身体,老父亲反倒说:“不让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他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留点什么东西,那他才算没有白活。”这句话也深深地影响了终南山。
年钟南山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在这里他短暂地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受“运动”的影响,他被下放去做校报编辑、锅炉工,这一待就是11年,直到年才回到广州,那年他35岁。
钟世藩当时只问了儿子一句话:“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35了”钟南山答道。
“35岁了,真可怕……”老父亲摇摇头,之后什么也没说。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钟南山,35岁年纪不小了,可他相较于父亲当年,以及他的同龄人都已落后了不少。但是钟南山不服输,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事业上。
年,钟南山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中国向英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在当时英国法律并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加上导师不信任钟南山,硬生生地将他两年的学习时间限制为8个月。
钟南山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在留学期间他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为了研究吸烟对人体的影响,他冒着生命危险猛吸一氧化碳使自己血液浓度达到22%,相当于连抽60多支香烟。最后他不仅证实了导师的公式,还指出了其中不完整的地方。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钟南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医生的看法,后来他的导师对他说:“你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父亲钟世藩话不多,但他总是能用自身行动激励着钟南山勇敢向前,他告诉钟南山,人这一辈子要说实话,对得起自己。
年非典肆虐中国,钟南山奋战在一线,他的很多战友已经感染牺牲。4月份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官员说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欢迎大家随时来北京游玩。这让钟南山坐不住了,在那场中外记者云集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说了真话:“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没有控制,也不知道怎么办!”
说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其实在说这句话之前他也纠结了很久。在此之前,他去了父亲的坟墓上:“爸爸,怎么办?我想说出事实,可又不能…”
最后钟南山还是决定说实话,也正是因为他说了这句实话,救了中国人的命。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可以说,钟南山这一生都受父亲钟世藩的精神影响,这在他《谢谢你我的家》中的访谈最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可见一斑。
“爸爸,你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留下一些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我慢慢懂得了,你的愿望我初步实现了,但我还不会满足。我有两项工作还没有完成,要是这两项工作达到了以后,那我是真正地达到了你的要求。帷德、帷月,你们要记住忠家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个办事要严谨要实在。只要有这两条,你们会不断地取得进步,甚至比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永远有执着的追求,做事严谨实在成为钟家的优良传统。
母亲廖月琴:医者仁心
在终南山的眼中,父亲是严肃而又值得敬畏的,而他的母亲则扮演了一个慈母的角色。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高级护理专业,曾担任医院副院长,医院创始人之一。而且,她还有另外一种身份,她是著名“鼓浪屿廖家”的后裔。
廖家是鼓浪屿当年的显赫家族之一,在这个家族里人才辈出,钟南山的三舅廖永廉是厦门医学界的翘楚,他的舅妈陈锦彩在当地人称“廖医生娘”,备受尊重。他母亲廖月琴的堂姑姑嫁给了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廖家别墅也因为林语堂的爱情故事成为现在的网红景点。
廖家别墅陈锦彩女士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很能概括这个神奇的家族:
“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世家出生的廖月琴并没有恃宠而骄,她陪着丈夫钟世藩度过了一段段动荡又艰苦的日子,在钟南山印象中母亲非常热心,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小时候邻居家里很穷,一些家里头连衣服都没有,母亲经常把一些旧衣服送给他们。
钟南山与父母钟南山中学毕业以后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在当时他有一个同学也考上了北大物理系,但那个同学家里特别困难,连去北京的车费都没有。钟南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那个时候他们家里也很穷,母亲表示以后他上学还要花很多钱。那是几天以后,妈妈还是把10块钱给了终南山,让他交给那个同学。在年,10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母亲的爱心和热心影响了钟南山,让他在的工作当中也对患者充满爱心,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在03年非典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接诊重病患者,他却站出来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正是因为有了钟南山,当年的非典抗战才能顺利结束。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妻子李少芬:硬核伴侣
前段时间钟老先生的健身照刷爆朋友圈,利落的肌肉线条和强大的力量感完全吊打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其实不只是钟老先生,在钟家,个个都是运动猛士。
年,谢晋电影《女篮五号》上映,一群明媚的女篮姑娘惊艳了男女老少。这部电影的原型是年前后组建的首届中国女篮,这里边有一位漂亮的主力队员,她叫李少芬,后来,她成为了钟南山的妻子。
钟南山、李少芬结婚照李少芬和钟南山同岁,在终南山还在北京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女篮国家队首批队员。他俩相识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运动。钟南山从小体育成绩好到爆,在年首届全运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米跨栏全国纪录,与此同时,他还夺得了男子10项全能亚军。
一个在北京上学,一个在北京打篮球,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全运会后,钟南山和李绍芬慢慢地就在一起了,两人最常见的约会地点是篮球场。
因为李少芬经常要训练和出国比赛,两个人的恋爱也是聚少离多。直到年,他们终于结束了8年的恋爱长跑,结婚了。年,李少芬获得西班牙、法国、罗马尼亚、中国四国篮球邀请赛的冠军,她还曾帮助中国女篮获得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世界总冠军。
年,李少芬本来可以留在国家队当教练,但她还是选择回到了广东,因为这样方便照顾养母和公婆。回到了广州以后她仍然继续打蓝球,直到38岁退役。她曾相继担任广东女篮教练、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篮球协会副主席,现任广州市篮球协会顾问。
80多岁的李少芬这次在终南山以84岁高龄逆袭武汉时,李少芬也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丈夫,她说:却是劝不住的,因为他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
如果说在医学界,李少芬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那么在体育圈,钟南山是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他们之间相互扶持,相互欣赏,也相互理解。
家族风骨,代代传承
除了医生这一身份,钟南山还是一名运动健将,哪怕到80多岁的今天,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成为了一家人在一起最常做的事情,家里就有改造的简易健身房:跑步机、双杠、哑铃,只要有空,一家人还是常常在一起撸铁、打球、游泳、聊天。
80多岁钟南山健身照钟南山的女儿和母亲一样,走上了体育圈,是游泳运动员获得过短时游泳世界冠军,她的丈夫也是一名篮球迷。他们的儿子继承父亲和爷爷的衣钵,走上医学之路。这样的婚姻和家庭,的确很硬核。
钟南山儿子钟帷德工作之余,钟南山注重医学人才培养。他亲自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年的时候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他亲自面试挑选临床专业新生,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2月3日,钟南山的学生亲自带队支援武汉,这种师生传承的精神让国人感到欣慰,南山精神后继有人。
钟南山学生带队驰援武汉虽然现在钟院士很火,不过网上有一个网友的发问令我很触动:“如果不是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的记得这位老人?”
是的,很多人的天性,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科研人员、一线医生、公职人员站起来挡在了人民的前面。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同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
参考资料:《钟南山传》叶依作家出版社《大家·钟南山,敢医敢言》《谢谢你,我的家·钟南山》《非典十年》《不老人生·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