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佛王维,有人戏称说:“他是诗人里最会画画的,是画家里最会写诗的。”对于这种说法,小编不敢苟同。摩诘居士在唐代诗坛就是最会写诗的,山水诗自然就不用说了,边塞诗就凭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丝毫不输摩诘岑参、高适。在画坛他就是顶级的画家,尤其画得一手好雪景图,被称南宗山水画之祖诗画。
在他眼里,诗画从来就不分家,而一切的如诗如画、美轮美奂都源于他一生看过锦绣山河。其实天涯游历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看见名川大山,他们也能写出了不少佳作。但没有一个人能像王维一样,哪怕面前只有一条小溪,一块山石,他也能发现自然独特的美,在世人眼里这是一种天赋。
一棵松树、一轮明月、一泉小溪、一块山石,在他眼里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只小鸟、一座山、一个春夜、一点月光,在他笔下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甚至一座空山、一声人语,在他诗里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而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维很有争议的一首诗,诗名叫《终南山》。这首诗共40个字,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画出了一座终南山。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写于王维40岁左右,当时他隐居在终南山。诗的大意是:终南山绵延直至长安,山峦不绝伸向海滨。山下白云滚滚,回望时竟连成一片,这山峰直入青蔼,在云雾间就消失不见。它是那么巍峨,似乎能一峰便将那天上的星宿分隔,山壑间阴晴也各不相同。我想在此投宿一夜,于是隔着河水向对面砍柴的樵夫寻问。
诗的一、二句,从大处起笔,10个字概括出终南山的轮廓,这样的开篇气势磅礴。三、四两句,是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不用直接写山,只写山中的去就可见山之势;而山峰的高耸,也尽在这“入看无”三字间。五、六两句,是写山南北、东西遥望之景,能分隔天上星宿是夸张,“众壑殊”或是事实。这六句是写景,由远及近、由清晰至朦胧、由实到虚,句句分明,如诗如画。
最受争议的却是最后两句,千年来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这两句十分突兀,前六句都是写景,丝毫未提及人,这两句和前六句完全不统一;还有人觉得,终南山中是有山的,但是深涧大河,树林茂密间又怎么能发现对面的樵夫,更何况能相问于他?但也有人认为,前六句写景,虽没有提到过人,但无论是“回望”还是“入看”,都是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虽处处写景,却处处也含人。至于隔水问樵夫,山中宁静,砍柴声惊动了诗人,于是隔水用手语相问也未尝不可。
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一句与全诗是高度统一的,正是因终南山的美景,诗人才想着再投宿一晚;而“隔水问樵夫”这5个字,也为终南山平添了一份生机盎然。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和小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