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生活中的真谛,王维一语道破,诗佛最有禅机
TUhjnbcbe - 2025/4/2 22:51:00
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

王维,字摩诘,山水田园派重要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不仅是诗人,更是画家,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句评语中肯地点明王维诗画的特点。

王维中年时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或者是说亦官亦隐,他有一首著名的《终南别业》充分体现了他的隐士生活,王维擅于在诗句中阐释佛教道理,他的“诗佛”特点在本诗中也得以彰显。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诗中,最有禅味的一联就是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先来看本诗的最后一句。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中都不是一般人,诗中的林叟、樵夫等都是符号性语言,象征着隐士,这些隐士都是世外高人。

古人中的某些人“出世”是为了“入世”。唐代的隐士圈里有村夫樵夫,也有著名的道士,甚至还有皇家血脉,这些人与权贵有着密切的联系,靠近这样的“隐士”实则是靠近了权力核心。所以有些人在终南山归隐未必是真归隐,一是可借“归隐”抬高身价,其次是借“归隐”来靠近权力核心,这也是“终南捷径”一词的本意。

彼时王维在长安任左补阙,隶属门下省,负责对朝廷各项决策的得失进行评

论和建议,官职从七品,也算不得什么高官,他的“隐”到底是真的“隐”还是别有他求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其诗中所揭示的道理还是颇可品味的。

本诗中王唯拿出这些世外高人来,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刻意的地方,表明自己的好道不好官,最后一句“谈笑无还期”,鲜明地表达出自己这层意思。

我们回来看本诗首句“中岁颇好道”,其中的“道”即指佛理,正因为其人到中年偏好佛学,厌弃官场的尔虞我诈,因此“晚家南山陲”。

颔联两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两句中核心的两个字一个是“独”,一个是“自”。

王维说自己“好道”,于是在终南山安居,因此开启了个人精神体验之旅。

“独往”、“自知”这就是禅宗中一种悟道的方式,禅宗讲究“明心见性”,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揭示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从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愈与提升。王唯恰恰是用诗的语言来探讨如何了悟内心的真理,而这“了悟”的过程就是远离喧嚣,归隐在终南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去“悟道”,这一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

所以诗中称“独往”。而“胜事”不仅仅指山中奇景,更是指世间道理也可说是禅宗道理。

如果说颔联两句写表面上的游览,那么颈联就是内心的体悟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一联诗略隐晦,不太容易理解,但另一位大诗人的一联诗句则是通俗易懂,妇孺皆知,那就是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与陆游的这两联名句其实是异曲同工。

诗句中暗含了一种禅宗智慧,通俗来说对“道”的领悟有的时候只在一“点”,这个“点”我们称它为“顿悟”。

“行到水穷处”即是人生处于困境之中,也就是说山重水复,困难层出不穷,几疑没有出路之时,突然找到了一个点,然后豁然开朗,这即是一种“悟道”的过程。

王维用这联诗告诉我们,当生命处于枯槁阶段之时,人可以绝处逢生,得到升华。这亦是禅宗所指的一个道理。

王维类似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竹里馆》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前三句其实都是在写孤独与空寂,独自坐在深山密竹中,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不曾有一个知音,反而衬得深山密林更加幽静,没有人知道此刻诗人的孤独,这即是一种人生的“穷”境。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其中的“明月”就代表了温暖的意象,将生命重新照亮,使人恢复饱满,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所以《终南别业》也好,《竹里馆》也好,诗句不仅仅表达了王维自己的悟道过程,同样也揭示了生活中的真谛——在困顿中坚守,拨开云雾终见月明。

#品读王维#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中的真谛,王维一语道破,诗佛最有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