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2.转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3.潺湲(chányuán):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4.墟里:村落。
5.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6.值:遇到。
7.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8.五柳:陶渊明曾作有《五柳先生传》,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创作背景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
诗佛:王维逐句赏析
标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说明这是一首王维与共同在辋川别业隐居好友裴迪之间的酬赠之作。“辋川闲居”四个字突出地点,也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期间,“闲”与诗作的内容息息相关。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由寒山写到秋水,描绘的场面宏大且有画面感。“转”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日”作为时间,衬托出水的缓缓流动,具有时空的美感。
(注意:“寒山”这个词在在诗词里多涵盖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但也有单纯指“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这种情况多指秋冬季节。苍翠的山给人的感觉也是“寒”的。)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句写作者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此时作者应是五六十岁,作为一个老头,能做出这样的事,足见其悠闲与情趣。此外,这一联之中有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暮蝉”多指秋蝉,和上联的“秋水”呼应。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在柴门之外,作者还看见了渡头的落日与村落里上腾的青烟,这两个可能都属于远望。这一联描绘的场景遥远,但同样具有画面感。(类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一联写作者又遇到喝醉的裴迪,听着他唱歌。“复”字暗示着作者不止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作者经常和现在一样悠闲、情趣高雅。
(“五柳”引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隐士的象征之一。)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诗与画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这首诗也可以称得上王维晚年的代表作,其中的写作手法与思想主题很有代表性。
相关补充
辋川别业是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据此也知王维的隐居生活质量并不差。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出处: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王维的诗作是这一块的典范。
例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这是促使王维隐居终南山的重要因素。
王维隐居的主要原因:早年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佛教在唐朝的盛行,隐居之风流传;自幼受佛教影响,消极出世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在政治动乱中感受官场的复杂与险恶等。
其实王维很早就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了,辋川别业是他当官时买下、装饰的。历经安史之乱后,王维才彻底出世隐居。
4.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受佛教影响极为明显的人物,而李白与杜甫分别是道教与儒家。这三个人是唐诗发展巅峰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