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百家号(乐正小晨说历史)我们今天讲述的是:中国人的“隐”文化,为什么古代名人都喜欢隐居?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随着历史发展,隐的变化也一变再变。有隐必有藏,谓之隐藏。那些隐藏的人物又称隐者或隐士。大都是一些威名当世的风流人物。过去的隐有的是因有难言之隐,所以做一名行踪不定的隐士,有的则是为了暂时的韬光养晦以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入仕。姜子牙隐了八十年才等到周文王,萧何隐了三十八年等到刘邦那个痞子,还有刘伯温诸葛亮徐庶这样的人物名士。
老子、鬼谷子、范蠡、黄石公、张良、商山四皓、严光、许劭、竹林七贤、陶渊明、陈抟、卢藏……像范蠡、张良这样的大功臣,他们为效力者取得天下后,非常知趣的不要任何封赏,功成身退,做一名隐士。天下士子都梦想着出将入相,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可是他们痴痴地还没看到高处不胜寒。“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帝王心性,他们早已看的透彻。
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已假合之身伴侍。他们的归隐看似不被人所理解,后经证明乃是明智之举,勾践在范蠡文种等人辅佐下复国,之后文种被杀。韩信当初被刘邦登坛拜将,建立大汗王朝后,韩信从齐王降为淮阴侯,接着以谋反罪被杀,还有九江王英布等一系列功臣。当初有一辨士蒯通曾劝韩信拥兵自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并言出其中利害,韩信不为所动。
韩信有将帅之才,点天下兵马,攻必克,战必胜,他的最高追求也就止于此,对于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来说,结局早已注定,而后蒯通为了避祸就此退隐。商山四皓、竹林七贤,他们这样的士人也是多了几分慨叹世间不公,乱世不兴。心灰意冷之下,虽身负治世之才也不愿入朝同流合污,甘愿做个逍遥自在而又内心悲苦的隐士。还有像陶渊明这类入仕的人物,见多了官场的潜规则,最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苦生活。
唐朝的李白也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自负甚高,导致后来穷困潦倒。可是他还是没想到隐。还有一个叫卢藏的,他为了当官,可是名气不旺,又无人引荐,那怎么办呢?干脆隐居在终南山,每逢碰到朝里的官宦显贵来此打猎,必将交谈一番,自此朝野闻听此人,便邀他入仕。可见这样的隐士是为了功名而去假隐,并非真隐,当然也无可厚非,自此“终南捷径”广为传颂。
过去的隐不是为了避祸就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不愿入仕。隐是为了逃躲,隐是迫不得已,隐是保全的唯一法门。隐可以藏而有露,他们的处世,非常人所及也。隐居是为了待价而沽,诸葛亮身居隆中二十几年,如果真能做到隐而不闻,那天下之事,他又何从得知,这些人的隐是身体在隐,心在田园之外,真正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深居简出隐而不言的人能有几个,隐是为了换取名声,从而收获更大的利益,鬼谷子算是高人了吧,隐居室外,看似不与人争,实则什么斗争,教会了两个徒弟,下山说是拯救苍生,可是苍生本来无祸,都是这些统治者在挑起事端,美其名曰的兼济天下,实则也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
现代的“隐”五花八门,世俗压力大,想过一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尝尝新鲜感。迷茫、不知所措。为隐而隐,可是真正扫除六根、四大皆空的有几人?隐是为了逃离都市生活,向往田园小调。隐?有何资历可隐?没有透天彻地的思想,隐就没有意义。若说到真正的隐,想来想去也就深居深山老林的寺庙里面的和尚可以做到了吧,他们不为名不为例,下山化缘还可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呢。
古人身隐,是为了安天下而出,稳天下而隐。有独到的世间领悟心得,有看过繁花落尽不过是一场空的超然体会,有知进退、上善若水的心境。所以才隐身世外。现代的隐似乎好像已不具备当初的隐,只要你想隐,你就可以隐,简直贻笑大方。现代的隐更像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无奈之感,城市压力过重,想来深居老林,躬耕自足便是逍遥人了,可是依然六根未净,说是隐居,整日抱着一个手机,一眼望着手机外面的花花世界,一眼望着锅里的粗茶淡饭,麻布粗衣,告诉自己这是在隐居,真是可笑。
文/百家号(乐正小晨说历史)原创,转载请注明百家号(乐正小晨说历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