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有很多文人墨客或因仕途受阻、或因性格怪癖,经常会隐居山林、寄情山水。但这些隐者之中并非个个都能甘于淡泊,即使身在穷乡僻壤,也不减其追名逐利之心。
比如李白也算是半个隐者,他虽然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也时常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但诗仙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再如古代一些隐居于终南山的道士,看似无所追求,其实只是沽名钓誉、等待时机。不过明代有位才子却与他们完全不同,下面分享陈继儒的一首词,质朴无华,最后三句却令人开怀。
霜天晓角
明代: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29岁时就隐居于小昆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后来虽然屡奉诏征用,他都以自己体弱多病而推辞了。读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小窗幽记》,阐述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道理。
这首词风格平易,描绘了清幽而又朴陋的居住环境,也抒发了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更表达出词人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上阙描写自己的居所,词人隐居后自建了几间茅屋,虽然是土泥墙、窗糊纸,却背水临山,隐藏在松荫里,显得极其静谧。“而已”二字,表达出对简陋条件的无所谓,也体现出作者恬淡的胸襟。
陈继儒喜欢宅在家里,一年四季也没有几位客人来访,却乐得清静,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作。“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更传达出诗人学识渊博、著述颇丰。
词人虽然是一位隐士,却并不沽名钓誉,他不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阡陌,却幻想着桃花源;也不似王维半官半隐,他自称“灌园者,陈仲子”,完全是一位地道的农夫,却又享受着渔樵耕读的乐趣。
陈仲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亦称陈仲,他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作者以陈仲子自比,既表达了归隐的决心,也暗喻出自己的不俗。
下阙先是展现作者的自画像,然后抒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一种隐逸情怀。陈继儒自述他经常“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平时不仅不修边幅,而且好像非常邋遢的模样。但这样的外观,也表现出作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个性。
隐士看重的并非外表的华丽庄重,而是内心的恬淡安详。他在读书写作之余,也时常“携得钓竿筐筥”,而且还是垂钓的高手,“九寸鲈、一尺鲤”,再有一坛自酿的醇酒,即使客人造访,也不愁无美食招待。
平淡的生活,更能彰显出返朴归真、寓真趣于平实的生活哲理。词人还偶尔泛舟荷塘,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璀璨的芙蓉暗香浮动。词人一边纵情赏景,一边轻吟诗篇,菱香酒美,更让他心情舒畅,醉倒在芙蓉底。
他不仅自娱自乐,有时也像一位老顽童,“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行文朴实却充满童真的乐趣。如此惬意的生活,必然只有旷达潇洒、心无羁绊的隐者才能拥有。
陈继儒的这首词,率真自然、质朴无华,全篇多用白话,也很接地气,令人感到亲切和熟悉。一位不衫不履的老者,住在几间破茅屋中,不仅不感到凄苦,还在床上摆满了经史文集。
读者不仅感怀于他可以醉卧芙蓉,还能兴趣盎然地与儿童嬉戏,全无别怨,却享受一种天然之趣,令人开怀,不愧是一位真正的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