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春晓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受诗人的顾影自
TUhjnbcbe - 2025/5/3 19:00:00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诗意悠长,是很多孩子的一首启蒙唐诗。

全诗总共四句。

前两句描写爱春之情,因为春天睡觉舒服,温度适宜,没有蚊虫,而且醒来之后,还有悦耳的鸟鸣,让人心情舒畅。

后两句抒发惜春之情,因为春光虽美,却稍纵即逝,就好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似乎,这首诗的含义无外于此。然而,细细品读,还是能够在诗句之间,体会到爱春惜春之外的感觉。

一、惜春之情,来自于诗人的焦灼之感

《春晓》前两句,充满了春日的慵懒;但是后两句,却流露出诗人的忐忑。

而诗人之所以忐忑,就是因为他知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春日的韶华,总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吹雨打,就此无影无踪。

所以,春天越美好,诗人越害怕失去它,而越害怕失去它,就越能体会到春天的美好,从而陷入了一种焦灼的轮回状态。

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本是自然规律,不会因为诗人的惜春,多停留片刻;也不会因为春日的美好,让它常驻人间。

记得泰戈尔有句话: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

对于春天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失去它而感到恐惧时,我们正在把它失去。

我们其实经常如此。欢聚之时,恐惧于离别;得到之时,又恐惧于失去。

而我们之所以恐惧,之所以焦灼,只是因为我们在乎。

《春晓》,所传达出的,便是这种焦灼感。

不过,孟浩然的焦灼,却不仅仅因为春天。

二、焦灼之感,来自于诗人的出世之心

《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的诗作。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在时间上有两个说法:一说与张子容共同隐居,那时23岁;一说是孟浩然40多岁时,在仕途无望后,慕庞德公之名,开始在鹿门山隐居。

当然,也可能两种说法都是真的,孟浩然在鹿门山置办了一处房产,闲余时间便过去住住。

关于古人的隐居,向来有“终南捷径”之称。很多人隐居终南山,以此博取声名,最终出世为官。

孟浩然隐居,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也想走终南捷径,但他的出世之心,却是人所共知的。

他自幼读书学剑,学得了文武艺,自然想卖与帝王家,只是,在仕途之上,却步履维艰。

他干谒公卿名流,难逢良机;参加科举考试,也惨遭落第。

而且,曾经有过一次亲见唐玄宗的机会,却吟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得玄宗不满,对孟浩然说:“卿不求朕,朕岂弃卿?”

所以,孟浩然一直拥有出世之心,可是造化弄人,到最后连个副科都没提。

辞官归隐,是一种心境;求官不得,则是另外一种心境。

因此,即使可以睡到自然醒,即使可以听到悦耳的鸟鸣,孟浩然还是难以静下心来,在这惬意的春天清晨,所想到的,却是昨夜窗外的风雨,以及遍地无情的落花。

当然,这风雨、这落花,也许更像他壮志难酬的人生。

在《唐人绝句精华》中,对《春晓》有评价说: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这里“哀众芳之零落”,恐怕也是在哀叹,自己那逝去的美好韶华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晓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受诗人的顾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