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防止达官贵人们过分奢侈,皇帝对他们居住的房屋,出入的车马、服饰等,按官职大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贞观元年(公元年),唐太宗下令,王公以下的车服、宅第、婚丧嫁娶要按规定办,禁止额外铺张。一些大官们也能遵守规定,不敢逾越。例如宰相温彦博、魏征等住宅都没有正房,临死时不能“寿终正寝”。唐太宗知道后,派人赶修正室,使他们能够按封建规矩“寿终正寝”。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皇帝带头讲究享乐,奢侈之风大盛,房宅也越造越豪华富丽。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在盖新居时,修中堂就花钱二百万贯。中堂质量极高,据说地面墙壁绝对严密,毫无缝隙。修中堂的工人要赏钱,虢国夫人给罗五百匹,工匠嫌少说:“请您放一些活蚂蚁和壁虎在中堂内,让它们随便跑,过一会再检查点数,如果少了一只(即有缝隙钻了进去),我ー个赏钱也不敢要。”唐玄宗甚至亲自下令给他宠信的大将安禄山修建住宅,房子华丽得可以比美皇宫,其中所有的器具用品,大半是金银制成,就这样玄宗还说:“禄山这个胡儿眼眶子大,别让他看了笑话。”
安史之乱后,法律制度废弛,一些手握大权的宦官和文臣武将们竟相比奢豪,不惜花重金修造楼台宅第,一直要盖到政治上倒台或经济上无力支付时才停止。这种现象当时的人称做“木妖”。
唐中宗时名将马璘生前修建府邸,光中堂就费钱二十万。马璘死于军中后,子弟护丧回家,无数的人去看马家的中堂,有人冒充部属,或伪称吊丧.唐德宗任太子时听说此事,即位发布法令,宅第不符规制。下令拆毁马家的中堂,并将他家的园林没收。
根据这类事情,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伤宅》.
伤宅
唐代: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宅》诗的最后两句指唐德宗时的一件事。马燧是唐德宗时的名将,曾封北平郡王。马燧死后,他的儿子马畅有一次将住宅园中杏树上结的大杏子送给太监窦文场;文场贡献给德宗皇帝,德宗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杏子,怪马畅为何不直接进贡。于是下一道圣旨令太监贴在马家的杏树上,表示此树为皇帝专有。这一来,马家的人谁也不敢再在这所房子中住了,马畅只好将整所住宅奉献给唐德宗,于是改名为“奉诚园”。
《伤宅》诗的意思是:这是谁家盖的最高级住宅呀?朱漆的大门就在大道边上。宽敞的房间一个挨着一个,外面环绕着高墙。一座接一座的高堂有六七处,房梁屋边互相连延。盖一座中堂就费钱百万,高入云际烟雾缭绕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严寒酷署都不会烦扰里面的主人。中堂宽敞高爽,坐卧在其间就可以见到终南山的景色。紫藤萝缠绕着回廊,台阶两旁都是栏杆环绕的芍药花圃。那坐在屋中的主人,已当了十年大官了。厨房里肉多得都臭了,一串串铜钱在库房内存放得太久,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古时用有方眼儿的铜钱,每一千枚钱用绳穿为一串,叫做一贯)。谁能将我的话语,转告宅主人的亲人们,世上那样多的穷人,为何不救救他们的饥寒。现在只管一人享受,还想保留到千秋万载。你难道没见马家的住宅,如今都变成“奉诚园”了。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因功封汾阳王,他在长安的王府非常庞大,竟占了“亲仁坊”四分之一的土地。府中人口多达三千,进出大门的互不认识.
据说一次王府修筑土围墙,郭子仪出来,看见一个老头正用锤夯士,于是走过去叫老头好好干,使围墙更坚固些。
老头听后笑着对他说:“我在长安给大官们的府第筑围墙,干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有一家府第换新主人时,我筑的围墙会已经坏了的。你放心吧!你的子孙保有这王府如果能和我筑的土墙一样长久,那就是了不起的事啦!”
郭子仪听后大惊,回去后虽然也教训一番儿孙们要争气守法,可事实上在郭子仪死后不久,郭府就衰败了。府第呢?我们可以看一下约四十多年后诗人赵嘏写的一首七绝:
经汾阳旧宅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由诗题可知,这是诗人经过当年郭子仪的汾阳王府时,有所感慨而写的诗歌。其意思是:汾阳王王府门前山河依旧,想当年郭令公平定叛乱的战功,伏波将军马援(汉时名将)都差得远。今天我一人独自经过这曾经是歌舞不断的地方,见到的只是西下的夕阳照着凄凉的古槐罢了。
约一百年后唐末时,诗人徐寅写了一首七律《古往今来》,诗的最后两句为:“闲思郭令长安宅,草没匡墙旧事空。”可知郭子仪的府地不仅换主多次,而且已经是只剩下墙框,遗址上都长满野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