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你想成为隐士,做个真正的隐士值不值得隐士
TUhjnbcbe - 2025/7/1 19:22:00
白癜风暑假治疗 https://m.39.net/pf/a_10625890.html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是陶渊明,为什么说他最有名呢?

以下四点足以说明:

一他是直接辞官回乡种田的读书人,

二他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令人神往

三他是一个“富有”的隐士,

四他的归隐的结果完美

他辞去官职,靠着祖上留下的基业,过着潇洒自在的田园生活,换句话说他之所以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全是靠着祖上留下的田产,才能得以生活。

大自然景色

因此他敢于直面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除此之外,还可以品茶饮酒,有仆人,还有书童,

人只有满足了温饱问题,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他每天为吃饭着急,他的隐士生活是不会过得潇洒飘逸的,可见,隐士的生活想要过得舒服,必须有经济收入作为前提基础。

古代如此,现如今也是如此。否则,别说饮酒吃茶了,单是赡养双亲,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等等,就够一个男人承受的了

东晋时,不像现代,那时的女性地位非常低,女子一般不出门打工挣钱,家里的男人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幸好,陶渊明的祖上,留下的资产尚且够他一家人的生活。

中式庭院

两种角度看陶渊明的隐士生活

单从文人角度层面来看,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开创了文人士子的理想化追求,打造出标杆式的清高隐士形象;

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他的辞官归隐,反倒是背离了“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初衷。成为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孤独形代表性人物。

古代文人士子们做官,往小了说为的是一方黎民百姓,大了说为的是天下苍生。

陶渊明的性格与上司不同,他更不愿为了薪金巴结逢迎。至于他成为文人士子们逃避现实的“隐士”,不如说他放弃了拯救黎民的初心。

陶渊明的代价是成就了自己的美名,而使得自他之后的隐士,多以他的“归隐”作为文人士子的追求,更使得东晋以后的文人士子们多以陶渊明自居,且喜欢菊花(陶喜欢菊花)的多了起来。

赏菊

喜欢菊花无可厚非,只是,文人士子们不论多么穷困,也要保守着自己的清高,也要“一尘不染”的归隐,更要同“万恶的社会弊病”一刀两断,可仔细想一想,这一切能断得了吗?

陶渊明做隐士的代价是被千古文人所憧憬!

崇拜他的人喜欢陶渊明的一切,似乎归隐山田就能博得美名,陶渊明个人版隐士的结果无疑是近乎完美的,可有的隐士,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做隐士丢掉性命

陶渊明之前有位隐士,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危难时,割肉为公子重耳割肉充饥,重耳做了国君后,归隐山林。

后来重耳请他做官,逼迫他出山,即便放火烧山,也不愿出来做官,用自己和母亲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隐士最高代价的悲歌

前面介子推的例子,并不特殊,三国时期的嵇康也是不愿为官,三番五次的拒绝朝廷的任命,朝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于是,遭到当权者司马昭的忌恨,最终嵇康被安了个罪名处斩。

看来,想做个类似陶渊明的隐士,需要有超脱常人的勇气,还要面对生活的考验,即使保住了性命,也过得非常得艰难。

山西绵山介子推背母铜塑像

郑板桥做隐士代价

清朝的郑板桥辞官而去,回到家乡扬州以后,以卖字画为生,不用说,他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买字画的多是有钱的士绅或没有格调的地主、商人。而郑板桥卖卖字画是凭着他自己的个人喜好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他看得起的人,不论贫贱,以物换画可以,没钱买画,只要他高兴,也能得到他的真迹;他看不起的人,不论富贵,即便花再大的价钱,也不会动笔一毫。

按说,郑板桥生活在富甲天下的扬州,城中富商、权贵多如牛毛,只要他肯低低头,多多美言、奉承权贵和富商几句,就能把自己的书画卖上天价,只是,他是不会低头的。

虽然生活艰辛,但他把隐士做到了最后,再也没有踏进官场。一方面为了理想,另一方面为了使他的画展现他的性格。因此,他画的竹子令人高山仰止,狂风暴雨压不倒,迎难而上,硬生生、直挺挺地从石头缝里“挤出来”,更加挺拔!更加坚不可摧!

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做隐士令人可佩,他用自身窘迫的生计,现实版的再现了又细又长墨竹的直立挺拔、坚贞不屈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性格与竹子的坚韧精神相应,他的行为再现了竹子清、直、高的文化底蕴,人们似乎能从他的画中嗅出一股淡淡的竹香味道,竹韵雅致又更接地气。

小编倒不是不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并非对他的《归去来辞》有些看法,陶渊明与郑板桥相比,他的隐士生活多了一份从容,更多了一份闲适和安逸。相比之下,在逃避的情况下所追求的安逸,不如在困苦的情况下保持隐士的身份,更加可贵。

尤其在面对大义的时候,暂时或一段时间做回隐士,更是令人敬佩,抗战期间,艺术大师齐白石关门谢客,不再为会客,更不为外人作画,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不再演旦角的戏剧,而留起胡须。两位文艺大师平时以作画和唱戏为生,做了隐士以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当时的境况可想而知。国难期间,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只是周作人和胡兰成两人的“随行就市”,一时没有“归隐”(拒绝与日合作),事后反倒令人不齿。

终南山修行的隐士

由此可见,国家太平时的隐士,有所不同;国家危难时的隐士,也有不同,

选择哪条道路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力,但也必须承受归隐、成为隐士后所产生的代价。

其实,无论是不是一名真正的隐士,只要带给他人美的感受,令人欢快愉悦。隐士即便付出代价,又有何妨呢?

这样的隐士,不谈自己的得失,以一己之力,倾一生的时光,为他人着想和考虑,为现实的人做榜样,为后世的人指明方向,

这种舍我而成全他人的隐士,比美丽更美!

归隐了,就别有区分“你我”的狭隘想法——世界上唯我一人高洁,他人肮脏污秽的伪清高;也别有怨恨想法——我是被迫做了隐士的,是被逼无奈的;更别有自大的念头——我逃离了曾经怪异的圈子,我是与众不同的。

能在一般的土壤盛开花朵,理所当然;如能在贫瘠的土地中张开花蕊,令人佩服投地;能在污泥中绽放花蕾,吐露芬芳,才是人们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为了传递芬芳,给人美的享受,隐士付出了代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想成为隐士,做个真正的隐士值不值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