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鄠邑——魅力钟楼
钟楼位于鄠邑区城区四街中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该地区地标性的建筑之一。
钟楼原名文昌阁,创建于明崇祯年间,因矗立于县城中心,俗称“中楼”,又因“仿西安钟楼之制”故称钟楼。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年间,王朝大厦将倾,各级官吏也深感人心不稳,人脉凋零,文脉不盛,时任鄠邑知县的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言其“城楼列峙,中心无主,必致地脉散也,人文不振,议建文昌阁于城之中,以镇之。”
钟楼为高台楼阁式建筑,基座一层,楼阁二层,通高24.56米,台基高6.4米,每边长21-22米。台基呈方形,外包青砖,四面正中辟砖券门洞,门额各嵌石匾一方,东为“迎旭”可在清晨登楼东望,观旭日冉冉升起,一派祥和之气;南曰“览胜”可观终南山色,四季变迁之妙;西称“瞻紫”观察天象之地,满天云蒸霞蔚,奇丽壮观;北为“拱极”拱卫北极星,夜观浩渺星空。
阁楼为方形二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有廊,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一层施两道顺扒梁,二层用通柱。上、下檐均施三踩单昂斗拱,中檐为麻叶头。各层明间设四扇门,二层次间为两扇门。历代均有修葺,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并油漆彩绘,钟楼内外焕然一新。
作者/来源:鄠邑李景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