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以华严圆融无碍之理,洗人世间无数烦恼
TUhjnbcbe - 2025/8/14 12:30:00
北京专家助力祛除白癜风 http://www.ykhongye.com/

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容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问万卒非。

作者简介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被贬到湖州为官。诗人外放的原因是因为反对变法,导致被贬。按照宋代朝廷的规定,官员应该上表谢恩。诗人知道自己被贬的原因,多少与新党有关系。因此诗人在奏章中,略带嘲讽的口吻。

诗人没有想到的是,朝廷中的一些权臣从奏章中断章取义。他们列举诗人的奏章,说诗人诋毁朝政,应该予以处罚。他们诬陷诗人说他讥讽君王无能。诗人最终被朝廷下狱,诗人以为自己无法赦免,于是写下了两首诀别诗。

皇帝读到诗人的绝命诗后,也为诗人的才华所折服。当时朝廷上有很多人为诗人求情,皇帝也爱惜诗人的才华。于是皇帝下令对诗人从轻发落,将诗人贬为黄州的团练副使。诗人的这首七律诗,就是苏轼与弟弟的唱和之作。诗中表达了自己政治失意时的苦闷情绪。诗人试图以佛教禅宗的思想,来摆脱世俗烦恼的困扰,希望达到内心的平衡。

作品欣赏

首联诗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寄希望以诗文来挽留有限的春光。“青春”的逝去无法挽留,只是想将“余晖”留下来。诗人的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感伤之情。诗人颈联的两句,进一步具体勾勒出自己心灰意冷的情景。

这一联中提到的“酒”,与上一联的“诗”字相对应。诗人述说自己因为情绪不佳,导致身体不适。诗人为了化解自己的情绪,只有凭借诗酒来化解自己的烦闷。这一联中诗人用“黄蜂”和“懒飞”,来比喻自己的懒散及消沉。诗人用对句的方式,从而引出下文。由此可见诗人思路之活泼,运笔之自如。

颈联中的诗句与上句相呼应。诗人以写景的方式来抒情,表达了商春、惜春的情怀。诗中的“俱”字,不但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更是表达出诗人在主观认识上的惋惜、哀叹之情。下一句承接上文,诗人表达出自己淡泊自适的情怀。诗人此句借用古人的诗句,从而化来此句。“鬓丝”,这里指诗人形容自己老迈,鬓角斑白。“禅榻”,诗人希望以坐禅的方式,来清净本心,从而忘却烦恼。

尾联诗人的诗意又深入一层,来表达自己倾心佛禅,期望达到平衡自己内心矛盾的意愿。诗人想要向自己的弟弟借阅《法界观》,试图以佛教的华严宗的圆融无碍之理,来洗去人世间的无数烦恼,摆脱胸中的苦闷情绪。《法界观》,全名为《华严法界观门》,相传为华严宗初祖、唐初的高僧法顺禅师所作。

诗人作品的题目名《送春》,诗人表面表达自己惜春的情绪。实际上是诗人寄托自己,人生、宦海沉浮的情感。这首诗是诗人的唱和之作,然而诗人没有被原作所局限,在艺术上表现得更加圆熟。诗中的中间两联,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是难得佳作。

大德高僧

法顺,隋、唐时僧人,陕西西安人。俗家姓杜,又称杜顺和尚。18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后在甘肃庆阳一带弘道。又至终南山开讲《华严经》。唐太宗曾诏禅师入宫,赐号“帝心”,故又称“帝心尊者”。

禅师曾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提出“五教止观”和“法界圆融”思想。禅师把《华严经》放在最高“一乘圆教”地位,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反映同一理,事事无碍。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华严宗的重要理论,被后人推为华严宗初祖。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华严圆融无碍之理,洗人世间无数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