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5岁19年11月08日初诊
主诉:频繁眨眼睛两个月余。近日加重,一分钟可数十次之多。眨眼睛时牵动眼周肌肉。
医院服用神经抑制类药物两周,兼外用眼药。
效果不明显。
问诊后又知孩子夏天喜食冷饮,素易出汗,晚上睡觉蹬被子。
余无不适。
舌质、苔可;脉唯细紧。
凭脉辨证有外寒郁闭之像,而孩子又素常汗出及蹬被子,可知其内有热。
外寒内热,故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当时库老师刚用此方治愈一个脖子五官抽动年余的孩子。
我想病机相似,用在此处也应药到病除。
同时我让孩子把“神经类”药物和眼药都停掉,只吃我的药。
用量如下:
一周后被现实狠狠打脸,无效。
孩子家长说服药后不见缓解,孩子又复感冒。
除原来症状外,这次又鼻塞、咳嗽。
我想脉细而紧,当是外寒所致不错,何以无效呢?
解表大法不变的情况下,又该当向何处用力呢?
思索后决定继续解表,但要注重病位。
面部为阳明经所主,阳明经受邪当求之于阳明。
故处方“葛根加半夏汤”
病历如图:
朋友们会疑惑病历上只有方名没有具体用量,原因是郭大夫坐诊时开药需用电子处方。
患者多时为节省时间,手写病历上往往能简则简,大多数时候只写方名不标用量。
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大家不要学我。
三诊:11月20日
孩子家长反映,效果明显,孩子眨眼频率大大降低,咳嗽亦好转。
这次孩子嘴唇稍红、口臭、手心热,此为积食之象。
故在“葛根加半夏”基础上,合保和丸。
四诊:11月28日
情况持续好转,守方续服。
五诊:12月04日
情况稳定,偶尔眨一下而已。
按说此处已经可以停药,但孩子妈妈反映她每天给孩子录读书视频时,眨眼会稍增加。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紧张时眨眼的频率会增加。
一般遇到“抽动综合征”的孩子,我们都会嘱咐孩子父母不要呵斥孩子。
有些孩子出现类似情况,再遇到父母的呵斥,会真的以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进而紧张,进而加重病情。
我们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孩子出现这个情况是由受寒和本身体质这个物质基础决定的;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别人的看法尤其是亲近如父母的看法累加在孩子意识之上难免会让孩子紧张或有所偏执,意识会影响物质,紧张或羞愧时能使病情加重也就不奇怪了。
故本次处方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合“四逆散”。
至此此案结束。
开始时孩子家长对我“受寒所致”的诊断不无怀疑,后来孩子妈妈回想孩子在6月份时确实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感冒,或者那时病因已种。
今天上午回访了一下,孩子已经完全恢复。
最后一次给孩子开药时,孩子妈妈说孩子的同学以前也眨眼,被我治好了,他们听说了才来找我。
今天整理病历看到了另一个眨眼的孩子,也就是上面孩子的同学,顺便也谈一谈。
李某男6岁19年07月17日首诊
发热37.5度,四肢凉,饮水多,面*脉微细。
这是一个脾胃不足的虚象,故处方“桂附理中汤”两付。
二诊:19年07月22日。
服上药发热愈。
现眨眼频繁,口眼周青,汗多,清嗓子;脉弦细。
脉证合参仍是中焦脾胃气不足,故处方“桂枝人参汤”。
三诊:19年07月29日
眨眼已愈,稍咳,脉细紧。
处方“小青龙”两付善后。
可见同是“眨眼”这一症状,而治疗却大相径庭。
一个以解表发汗为主,一个以调脾胃补中焦为主。
但是都有效果,为什么呢?
这就是同病异治,这就是因人而异,这就是个性化医疗。
每个人体质不同,受邪程度,受邪部位不同,治疗当然也会不同。
中医治病不存在“一刀切”。
今天群里一个家长反复发信息给我,问我孩子为什么小便泡沫不散。
我没有回答,我也没有办法回答。
我们治病讲究“四诊合参”,我没有见过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把过脉,仅靠家长的只言片语我实在是不敢下论断。
一个情况或症状的出现有很多种原因,即使不同人身上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原因也可能不同,这样多的或然,我只听家长一面之词就贸然下断语,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所以中医是一个注定无法大面积铺开的医疗方式,只能少数人享受。因为我们诊断必须见到具体的人,所有的情况都是在这个具体的人身上发生的,这个具体的人就是“本”。治病求本,求的就是这个。
不见人,一切描述的症状都没有任何意义。
见到人四诊合参,苦苦思索还可能看错,还可能无效,何况见不到人呢?
见不到人的治疗和“蒙”有什么区别呢?(经验丰富的大夫可能蒙对的概率大一点,但仍不可取。)
本人水平一般能力有限,所以治病要见人,决不网诊。
人命至贵,不敢鲁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