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蒂冈的黎明到古罗马的日落
序言:
黎明十分,圣彼得大教堂的钟声如约响起,我们匆匆穿越沉睡中的罗马,来到这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迎着略显清冷的晨风,早已有游客排起长龙,等待开启矗立在这0.44平方公里狭小国土上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瑰宝——梵蒂冈博物馆(TheVaticanMuseum)。
“拉奥孔的双腿自然下垂,已没有了挣扎与呐喊。他头部微仰,目视远方,仿佛比起自身的悲剧更令他悲怆的是那已知,却无力改变的未来……。”
作为享誉全球的艺术殿堂,梵蒂冈博物馆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为了避开人流,更深入、近距离地领略博物馆风采,我们预订了馆内早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提早一小时入馆,在位于博物馆中心的松果庭院用餐后,便可在人潮汹涌前开启艺术饕餮之旅,感受博物馆难得的静谧黎明。
顺着路线图循序渐进便能发现,梵蒂冈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博物馆截然不同,除埃及馆以历史文物为主外,梵蒂冈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更聚焦人文艺术领域,这与博物馆的起源息息相关。
梵蒂冈博物馆原是教皇皇宫,其建筑在公元5世纪就初见雏形。历经几代教皇扩建,形成目前这样一处总面积为5.5公顷的建筑群。约年前,受新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影响,抱着“以艺术来诠释神学,表达出圣经的连贯性以及救恩的普适性”的想法,教皇们开始严肃认真地收藏艺术品,并开辟宫殿为自己重要的藏品建立“博物馆”,向世人展示教会璀璨的人文艺术财富并传播神学思想。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如今位于博物馆八角庭院的“拉奥孔像”。
雕塑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身为特洛伊祭司的拉奥孔告诫同胞:希腊木马有诈,恐有危险。因此触怒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于是女神派遣两条巨蟒缠死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众人认为拉奥孔之死是天意为之,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将木马运进城里,导致了血洗特洛伊的灾难结局。
“拉奥孔”雕像,于公元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被发掘出来。雕像高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阿基桑得罗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教皇派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的推荐下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雕像,一个月后,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雕塑表现的正是故事中这一触目惊心的处刑场面:大蛇正用它致命的绞缠扼杀拉奥孔一家,两个儿子濒死前绝望悲痛地望向父亲,既饱含生离死别的悲痛,也充满对死亡的未知恐惧。拉奥孔的双腿自然下垂,已没有了挣扎与呐喊。他头部微仰,目视远方,仿佛比起自身的悲剧更令他悲怆的是那已知,却无力改变的未来。
雕刻家特意弱化了濒死状态下人体的极度痛苦与扭曲,从而更凸显出人物的美感,也为观看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正如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剧作家莱辛所述:“拉奥孔群像的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将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因为哀号就会显示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
通过分析拉奥孔雕塑与诗歌表达间的手法差异,莱辛论证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纪念碑,对西方人文艺术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上图为德国剧作家莱辛,图片来自网络“拉奥孔像”的诞生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表达的社会寓言、人性寓意与美学内涵却依旧能与现代人类社会所重叠,为当下的人们带来经久不衰的启发与影响。而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则带着一种年前的凝视,静静地见证着每一个时代里“拉奥孔的诞生”。
“这一刻,人类与神拥有了伟大的共性——“创造力”;亦是这一刻,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而来,
一个全新的世纪正在被人类亲手创造……”
如果说在梵蒂冈博物馆里,拉奥孔像是早期人类意识觉醒的标志,那么身处博物馆尾部的西斯廷礼拜堂便是对人类文明巅峰的极致叙述。
上图为雕塑群像《尼罗河》(年份不明),雕塑家用象征手法把尼罗河神塑造成人,其周围的16个孩子代表每年发生的洪水,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是梵蒂冈博物馆规模最大的雕塑群之一
上图为雕塑群像《尼罗河》局部
上图为雕塑群像《尼罗河》局部
上图为“教皇的地图廊”(公元),长廊延伸米,拥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手绘地图系列收藏,长廊穹顶金碧辉煌贴满艺术画作,两侧的窗户间则悬挂了四十幅地图,描绘了意大利的不同省份及属于教皇国的领土
上图为罗马皇帝尼禄(公元38—68)的浴盆
由极为罕见的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
上图这座《大力神的残躯》(约公元1世纪)和《拉奥孔》、《望楼的阿波罗》一同被人们称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尽管雕塑已是断臂残躯,但依然能够清晰地见到隆起的肌肉,传达出生命的活力和人体的健美,这具“残躯”对米开朗琪罗及后世的法国雕塑家罗丹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图为大名鼎鼎的壁画《雅典学院》(公元—,拉斐尔作),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为题材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在一起,从而展现历史上的*金时代
当我们应接不暇地穿过“教皇的地图廊”、“大力神的残躯”、“雅典学院”等一系列艺术巨作,正因庞大的信息量略感疲惫时,西斯廷礼拜堂扑面而来的静谧肃穆与璀璨壮丽一时间竟给我压倒性的震撼。
上图为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公元-,米开朗琪罗作)教堂内禁止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近平米的教堂穹顶上,大名鼎鼎的《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跃然眼前——那正是凝聚了米开朗琪罗一生心血的画卷。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在礼拜堂的拱顶上以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大主题,让天顶画与教堂结构达成完美的和谐。
教堂内禁止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米开朗琪罗通过对几百个人物的生动描绘,将一副巨大的文明画卷向人们徐徐展开。在《创世纪》中,人类已不是神任意操控的偶像:天空中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赋予其灵*,在这电光火石的戏剧瞬间,人与神形成了奇妙的并列关系。
教堂内禁止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刻,人类与神拥有了伟大的共性——“创造力”;亦是这一刻,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而来,一个全新的世纪正在被人类亲手创造,在创造中,人类开始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这样一种双重寓意给予《创世纪》远超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厚度,人性的光辉与人类文明的意义在这“寥寥数笔”间得到了最精炼的诠释,将《创世纪》这一主题推向巅峰。
教堂内禁止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教堂内禁止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在《创世纪》久久无法平息的震撼余韵中,顺着著名的梵蒂冈博物馆双螺旋梯拾级而下便是梵蒂冈博物馆的终点。楼梯由两个独立的螺旋线组成,因此相向而行的游客看似相交实则永远不会相遇。仿佛隐藏于生命本身的DNA链,彼此交缠往复,既是终点也是下一个起点。
梵蒂冈博物馆与教会的象征“圣彼得大教堂”相连,观毕博物馆便可自教堂穹顶夹层内的狭窄楼梯登顶,俯瞰整个古罗马城区。
上图为圣彼得大教堂(公元—)
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上图为陈列在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雕塑《圣殇》(公元—,米开朗琪罗作),描绘了圣母哀悼圣子之死的场景,雕塑家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圣母形象,表现出青春、永恒和不朽的女性之美。圣母右手托住耶稣的身体,左手向身侧展开,流露出内心的哀思与无奈,将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与人性赋予了神像
只见台伯河贯穿这座古城静静流淌,从西侧的圣天使堡一路蜿蜒,隐约能听到位于河流东岸的斗兽场正发出古老而低沉的喘息。
“如人性在《创世纪》中的觉醒一般,
唯有自由才能创造奴役者们
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全新文明……。”
沿台伯河一路漫步摸索,步行近3公里,抵达斗兽场时已近*昏。斗兽场其实属于古罗马城区建筑群的一部分,与帕拉丁山上的残垣断壁相邻,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古罗马帝国画卷。
上图为台伯河
上图为圣天使堡,是公元年罗马皇帝哈德良
为自己和其后代皇帝所建的家族陵墓
作为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大型单体建筑,斗兽场建造于公元72–80年,为庆祝胜利凯旋的战士及赞美罗马帝国而建。整个建筑呈椭圆形,最宽处达一百八十八米,高度约为五十七米,可容纳九万人有序观看表演。
不同于梵蒂冈对每一寸空间的精妙运用,古罗马将建筑之巨大、磅礴贯彻到了极致。尽管如今的斗兽场与古罗马广场建筑体已多处凋敝损毁,但仍如一只拔地而起的巨兽,身处其中依稀能感受到古罗马鼎盛时期的人声鼎沸、气势如虹,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典范与奇迹。
然而与巨大遗迹并行带来的,还有那古老帝国肆意挥霍后的历史空虚感。数以万计的个体命运被戴上奴隶的枷锁,为统治者意志所左右,倾尽一生将骨血化作这冰冷、整齐划一的建筑体。在古罗马君王们不断追求丰功伟绩的同时,究竟是人类创造了这些建筑,还是建筑背后涌动的野兽般的欲望奴役了人类本身?
??上图为君士坦丁凯旋门(公元)是罗马城现存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年彻底统一帝国而建
以上多图均为古罗马城遗址
奴役纵然可以创造短暂的奇迹,但无法孕育可以持之以恒的文明,如人性在《创世纪》中的觉醒一般,唯有自由才能创造奴役者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全新文明。
登上帕拉丁山顶端,夕阳为这群伟大又残酷的巨大建筑群蒙上一层氤氲的粉红色,历史车轮的低沉巨响化作远处街头艺人的悠扬风琴声,随风渐渐消逝,和此次意大利之行一同进入尾声。
此刻,旧的一天结束了,而新的黎明才刚刚开始……。
旅行小贴士
路线推荐
梵蒂冈博物馆——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竞技场——帕拉丁山古罗马城遗址
撰文:李若菡
摄影:李智磊、徐照*、李若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李若菡
审稿:由亚男李丹
游历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识别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