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教授亲传弟子
跟诊心得
选录编号:
笔记作者:张楠
记录日期:-06-12
病历记录
[基础信息]
患者男51岁复诊
[病例记录:-05-16初诊]
?主诉及症状:
(1)耳鸣、耳闷、耳内瘙痒,病程2年;
(2)眩晕,病程1年
(3)腹胀、嗳气,病程3年;
(4)大便次数增多;
(5)醒后入睡困难、易醒,病程2年;
(6)颈部不适、两手指麻,病程6年;
(7)睡眠鼻鼾;
?中医四诊:
脉弦,舌暗,苔微厚、水滑。
?诊断
耳鸣,失眠,眩晕
[治疗方案1,年05月16日]
处方:
清半夏30g北秫米30g陈皮30g茯苓片60g
芒硝4g葛根60g威灵仙30g姜*15g
赤芍15g白芍15g甘草15g麻*4g
熟地15g石菖蒲15g丹参30g当归15g
生代赭石(先煎)30g
14剂早餐后半小时、睡前2小时服用。
方剂:指迷茯苓丸、半夏秫米汤、颈舒六味汤、酣畅饮
[复诊反馈1,年6月12日]失眠,之前是凌晨1点醒来无法入睡。服药后早醒消失,可以睡至4、5点。每日睡眠时间6小时。白天睡10-20分钟。
睡眠鼻鼾,好转。服药前睡眠鼻鼾会把自己憋醒。
上腹胀。好转。
嗳气,好转。
大便,每日3-4次,大便成形。大便不爽消失。
旋晕,明显好转。自述改善最明显。
耳鸣。无变化。
耳痒,好转。
下肢肌肉痉挛消失。
手麻,好转。
[治疗方案1,年06月12日]
较上次处方:加珍珠母;石菖蒲加至30g。
清半夏30g北秫米30g陈皮30g茯苓片90g
芒硝4g葛根60g威灵仙30g姜*15g
赤芍15g白芍15g甘草15g麻*4g
熟地15g石菖蒲30g丹参30g当归15g
生代赭石(先煎)30g珍珠母30g
14剂早餐后半小时、睡前2小时服用。
方剂:指迷茯苓丸、半夏秫米汤、颈舒六味汤、酣畅饮
师父按语
[上次处方]
指迷茯苓丸、半夏秫米汤、颈舒六味汤、酣畅饮。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内经》十三方之一,疗效确切。药物剂量是起效的关键。
为什么选半夏秫米汤?
这个患者是消化道、口咽部等气立层面有问题。
半夏是治疗这些部位的基本用药。另有失眠,是半夏秫米汤的主治方向,故选用。
我们都知道半夏是化痰药,那么化痰的深层机制是什么?仍然是调理脾胃。不调理脾胃、不祛邪,这个痰怎么化掉?
所以说认识到化痰、止咳这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当知道它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非常好的时候,而这个病人正好消化道症状比较突出,你就觉得这个方子太合适了。
茯苓也是,你看前面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加起来是什么?这不就二陈汤么。
你看他本身看不到有痰出来是吧?但是古人把这种情况也叫痰,那么看不见的痰和看得见的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共同的机理是什么?这个都是要动脑筋的,你能把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能看透,才算真正明白了中医是咋回事。
[芒硝]
你看原来大便次数多,还给他用了芒硝,是因为芒硝本身也是一个祛邪药,不要光想着西医讲的渗透性通便药,通过把水分吸收到肠道,然后把大便给软化了,不能这么理解。单纯使用芒硝外洗治疗皮肤感染就非常好,丹*使用芒硝敷在局部,效果就很好。
[石菖蒲]
石菖蒲,广谱化瘀药,除湿化瘀药。
引起血瘀的原因很多,风寒湿热等均可,要针对病因选药。
[麻*]
麻*有醒神作用,对于打鼾易醒的患者反而有安神作用。
因为睡眠鼻鼾的原因是睡眠太深,为什么?让他保持一个非深睡的状态,他就不会有憋醒的情况出现,因为之所以要醒,憋醒的原因不是憋,憋醒的原因是因为大脑缺氧。所以此时醒神就可以安神。
应明确其中机理。剂量也是关键。
相关知识拓展
[指迷茯苓丸]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和阵》中推崇此方为“治痰第一方”。
其中《简易方》中有强调,治疗痰饮流注疼痛,用大半夏二两、风化硝一两,为末,以姜汁煮糊丸……提示指迷茯苓丸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即为半夏、芒硝。
指迷茯苓丸目前的临床运用,可见以下几篇文献:
1、臂痛、痹痛;
2、麻木、疼痛(癌症骨转移疼痛,茯苓丸加减);
3、梅核气、咳嗽、咳痰、肺部感染;
4、口吐痰涎、肥胖;
5、美尼尔氏病、旋晕;
6、前列腺增生;
7、肿瘤;
8、瘰疬痰核(颈部包块);
……
参考文献:
张洁,潘桂娟.《全生指迷方》茯苓丸及其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1(05):-.
胡益利.指迷茯苓丸治疗痹症的体会[J].光明中医,(09):39-40.
徐伟,徐秀芬.指迷茯苓丸加味治疗麻木证2例[J].内蒙古中医药,(03):35.
栾佩岳.指迷茯苓丸治验举隅[J].陕西中医,(04):37.
*九龄,卢虹,李晓玲.指迷茯苓丸的临床妙用[J].四川中医,(03):37-38.
孙会文.指迷茯苓丸治验举隅[J].四川中医,(04):48-49.
涉及慈方医学体系课程内容
课程:“《神经系统疾病诊治》”、
处方:指迷茯苓丸、半夏秫米汤、颈舒六味汤、酣畅饮。
慈方传承发展国际论坛
点击图片,可转至“慈方中医传承发展国际论坛”最新议程!盛会即将开办,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