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即便很多“无节不欢”的人,对于全国爱耳日的理解,往往也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以前的我也是,直到今年爱耳日前夕,医院采访到了三个耳聋家庭。
妈妈聋,孩子也聋,“我们想给他普通人的人生”
接受采访的孩子奶奶
天泽一出生就是耳聋基因携带者,听力测试没有通过,对于这个结果,一家人早有心理准备,因为,天泽的妈妈就听不见。
在中国,万人的生活被按下了静音键……每年都有3万名新生儿是聋儿,天泽只是其中的一位。
植入人工耳蜗几乎是帮助他们听见世界的唯一有效方法。
刚过1岁生日的天泽,就由爷爷奶奶带着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奶奶说,“做得早,孩子以后学说话更快,对孩子成长更好。”
采访当天,正是孩子术后第三天,爱笑的天泽头顶着厚厚辅料在护士站玩耍,忙碌之余,护士小姐姐也很喜欢逗逗他,抱抱他,长长的走廊里时不时回荡起孩子咯咯咯的笑声。
可爱的小天泽(化名)
每个孩子笑起来都是天使。先天性耳聋的孩子抓住了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与正常孩子就没什么不同。他们以后也会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自己精彩的人生。
奶奶说,有了小孙子,他们老两口越活越年轻,还看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他们还要教会孩子接纳自我,建立自尊自信,“我们要把孙子养育成阳光、乐观的普通人。”
以为孩子只是“说话晚”,谁知却是“重度聋”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个重度聋的孩子。姐姐8岁,妹妹贝贝(化名)4岁,这次做治疗的是妹妹。
“姐姐会说话,还有点儿听力。妹妹不会说话,也听不到。刚开始我们以为孩子是说话晚。但等到两岁半,贝贝还是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医院查了查,医生说,她一点儿声音都听不到,只能做人工耳蜗。”孩子妈妈说。
8岁的姐姐虽然会说话,但因为听力不好,到现在也只会简短句子的表达,大多数时候都沉默不语。4岁的妹妹无论是兴奋、生气、还是着急时,都只能发出“啊啊啊”的声音。日常生活学习更多靠观察和模仿,“她看我端着饭过来了,就知道要吃饭了。我带她上过一次厕所,她就记住了,想尿的时候自己就跑过去了。”
病床上,妈妈抱着正在输液的妹妹
妈妈说,他们家还有很多难关要过。妹妹耳蜗开机后,她要带妹妹进入康复班学习说话。过两年,也要给姐姐把手术做了。
4岁的妹妹因为不会说话,急躁起来拉起妈妈的胳膊就咬,常常在妈妈胳膊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深深的牙印。作为妈妈,更是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心力来慢慢教导。
有数据显示,如果听障儿童能在6岁前接受有效的治疗,抓住语言发育的关键期,80%的孩子可以与听力健全儿童一样正常学习。越早干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后天聋的她有个“奢侈”的愿望,“我想再次听到声音”
微笑面对镜头的彩霞(化名)
36岁的彩霞是后天聋,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听力变得越来越差,有时候即使能听到,也听不清。后来她戴上了助听器,这一戴就是10年,现在,戴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只能寻求人工耳蜗这个解决办法。
“我想再次听到声音”,她平静地说,眼中却有光。
声音于你我,是多么普通。于他们,却是多么珍贵。
“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历经23年,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耳、护耳意识,但我们面临的听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全球约20%人口,即15亿人有听力损失。在中国,拥有听力受损人士超过2亿人,其中万人完全听不到声音!
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全国爱耳日,你的耳朵还好吗?
大象新闻记者朱耒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