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位诗人,非常擅于写作田园诗,他写的田园诗作数量在唐朝诗人最多,这位诗人就是储光羲。
《四库全书》里称赞储光羲的诗歌质朴、古雅,有陶渊明遗风。并说他完全可以和王维、孟浩然并列。
储光羲与王孟诗歌风格的比较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孟浩然像一个隐士,孟诗里的农家田园就像是高人隐逸的世外桃源。
在王维的诗里,诗人始终都像是一个局外人,王诗中对田园生活的艳羡就像是一个贵族看待农民生活,充满了旁观者的距离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而储光羲的诗中,有农夫,有樵父,有渔人,有莲女,有各种各样的农耕场面,也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储诗读来,就像是一个真正参加劳动生产的农人所写的诗。
储光羲诗作风格形成原因
有人说,储光羲不像孟浩然那样家底丰厚、也不像王维那样官运亨通,他的财力无法支持他过悠哉游哉的隐居生活,所以必须亲自从事生产劳动,因此才能写出那么贴近农村生活的诗作。
悟空要说:此言差矣!
储光羲出身江南书香世家,他的舅舅就是开元朝宰相贺知章。他年少聪慧,二十岁就进士及第,一生和王维交好,共同隐居在终南山别业。
这样的储光羲,即使不家底丰厚、官运亨通,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自己干农活才能养活自己的地步。
因此,悟空认为,储光羲的诗作风格完全根源于他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孟子提出的“爱民”、“恤民”、“制民以产”、“不违农时”、“劝民农桑”,而“与民同乐”则是民本思想的最高表现。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储光羲,一生爱民、恤民,是民本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在品位农家之间相濡以沫的欢乐中体悟人间真情,他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中的一员。
因此他才能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细致观察,写出数量众多的田园诗作。
储光羲诗作《江南曲》赏析
今天,悟空就和大家分享一首储光羲最著名的诗作,让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劳动人民的欢乐生活。
《江南曲(其三)》唐-储光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这组《江南曲》四首是储光羲18岁闲居洛阳读书时所作,诗中吸收了民歌中明快活泼的艺术养分。这种民歌化的倾向与他亲民、近民的生活作风关系密切。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夕阳西下,晚归的小船飘荡在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相互邀请一同回到渡头。
好一幅热闹欢快的江上晚归图啊!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这句并没有承接上句剧情的发展,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流水中的落花。落花随着船桨摆动,在水中漂浮游荡,却始终围绕在小船周围。
多么美丽的意象,不正像青年男女之间的追逐吗?
这两句诗明显继承了南朝民歌中《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比兴手法和意境。
似有意,又似无意,缠绵悱恻,从而抒发了诗人脉脉的温情。而贯穿全篇的情调是对江南的无限喜爱以及作者与人民的亲近之情。
这首诗与崔国辅的《采莲曲》、崔颢的《长干曲》意境有相同之处,三首诗中都有一水盈盈,也都有伊人相思之意。
《采莲曲》和《长干曲》都写明了诗中男女主人公的交谈或者动作,而《江南曲》却以落花追逐小舟来借景喻情。同样是描写男女之情,这首诗显得尤为含蓄,而意境悠远,有古乐府诗作遗风。
下附崔国辅的《采莲曲》、崔颢的《长干曲》,供读者赏鉴。
长干曲唐-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采莲曲唐-崔国辅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储光羲五古写作与性格特点
这首诗的体裁也是储光羲最为擅长的五言古诗。储诗现存首,其中五言古诗首。
储光羲的五言古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很高,甚至可以代表唐代五古的水平。
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评价道:
盛唐之储太祝,中唐之韦苏州,于五言已入圣证。唐无五言古诗,岂可为两公道哉?
储太祝即储光羲,由此可见古人对储诗五古的赞誉之情。
正如赵舒先生所言:
不同文体有各自的特点,作家很难兼擅众体,只能根据自己的才能、天性,选择最适合的一体。正如李杜,前者豪放,便多作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后者内秀,故能吟出规则行多的律诗。
储光羲是一个性格内敛、平和、不张扬、不喜束缚的人,因此喜好五古的散漫、舒缓,不像歌行那样雄浑肆意,也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声韵调。
五言古诗的简洁意长、清真朴实的特征,体现了其自由本真、平稳不躁的性格特点。
结语
正是因为储光羲的性格特点,和根植心底的民本思想,使得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真切关心,对田园生活真心喜爱,储诗中也充满了真诚的向往和真挚的欢乐。
这种向往和欢乐之情,在这首诗中也表露无疑。清人沈德潜评此诗:
此种真朴,右丞田家诗中,未能道着。
这种真情流露,正是因其精诚,而分外动人。这恰恰是储光羲田园诗成就高出王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