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传说,一直以来都会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无论在佛教还是道教都会是难以说清的。老子原本只是道家的创始人之一,与道教可以称得上是毫无关联的,但是自道教出现以后,老子便成为了道教的鼻祖,佛教会认为道教传授内容会是非常浮浅的,并不能与高教进行相比,所以对道教一直都持有种蔑视的态度。
所以道士就开始讲述,佛教的佛祖是由老子前往印度时,化身为佛陀以后,才会再次成立了佛教。所以在大家眼中的道教是应该比佛教提前出现的,应该是佛教还要高出一筹。佛教徒则与道士开启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也就是老子化胡的本来面目。
真正的历史记载中,老子到底有没有化胡呢?其实化胡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老子出关之后本西行所经历的一切,对于西行一说确有此事,化胡的说辞可以称得上,佛教与道教各说各有理,并没有统一的概念。
其实真正的老子化胡,老子西行前往函谷关,曾经遇到同事苌弘北子尹喜,当时的尹喜正好在函谷关担任总管一职,看到久仰大名的老子前来驾到,表现的非常恭敬,当下快速的拜师成为了老子的弟子一名。他的拜师并不是没有任何目的的,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圈套让老子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墨宝,在老子跟前,软硬兼施,终于禁不住他的讨好之势,拿起笔写了一篇号称五千言的《道德经》送给他。之后老子快速的逃出函谷关,一路向终南山而去。不死心的尹喜一路追逐,也到了终南山,并且希望能够追随老子行走江湖。在尹喜不知情时,老子再次逃脱,一路向西走去。
实际上老子逃出终南山时,并没有向西走去,而是老子骑着牛向华山方向行进了,在两周时位于函谷以西,都会被以西域相称,所以老子前往方向,仍然为西方。
之所以老子想要甩开尹喜,或许会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老子认为修行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连累他人一起效仿,如果有弟子一直跟随其后,干粮齐全,会以寓公相称,并不会成为隐士一名。另外一点就是老子害怕尹喜劲他著书写字,这样让自己的归隐也会失去原有色彩,当时的小隐在市区繁华地段就可以,而大隐是需要走遍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