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张九龄被罢相,佞臣李林甫下令:“张九龄站队者杀之!”至使满朝文武都不敢站出来替张九龄说话,而王维却不顾生死写下《寄荆州张丞相》,意思是:我这辈子只认张九龄!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不但长得玉树临风,而且多才多艺,写得一首好诗,善于画画,精通音乐,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这样一位才华及美貌集一身的诗佛,他的命运如何呢?王维的天赋极高,15岁时就名满京城,17岁时写出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21岁就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朝廷的太乐丞。这个太乐丞相当于一个文艺部长,就是为皇室宫廷培养乐队和歌唱家,但是没多久他的手下因触犯皇室逆鳞,王维也受牵连,被贬到济州管理库房。在济州的四年,王维没事时就去结交隐士,去道观佛寺,去拜访高人,也是这时候他结识了孟浩然,两人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写下了很多诗,所以“王孟”被称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
在这四年里,王维的心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不再锋芒毕露,也不再到处炫耀,从壮志凌云到平常心,他接受自己的改变。可命运并不想放过王维,开元19年,和王维共患难的妻子因为难产去世,王维瞬间跌落谷底。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情和妻子,此后王维单身三十年,终身没有再娶。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王维也不例外,妻子离开后,他就开始专心搞事业。开元22年,王维去洛阳毛遂自荐,写了首诗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说我要做官。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就任命他为右拾遗,这个官职就是皇帝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可以去说一说。张九龄对王维来说,有着知遇提拔之恩,他不但是王维的恩师更是挚友。
王
这时王维的事业心高涨,因为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在处理事情上进退有度,上朝时大家都是好朋友,下朝后,他就去游山玩水,一直保持着独善其身的气节。公元年,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张九龄被罢相,被贬到荆州去做长史,佞臣李林甫上任后开始清除异己,并下令:“张九龄站队者杀之。”致使满朝文武,都不敢站出来替张九龄说话,都怕自己会被牵连,这个时候王维不顾生死,毅然地写下《寄荆州张丞相》。意思就是:我永远记住您的恩情,不管发生什么,我们的情谊不会变,这辈子我只认您!由此可见,王维的重情重义。一个被贬之人,你还称呼他为丞相,这肯定得罪了李林甫,于是就把王维流放到了边塞。王维来到边塞后,写出了很多豪迈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那时候创作的。等王维从边塞回到长安时,已经快40岁了,这个他的官职叫知南选,就是到岭南(唐朝摘荔枝的地方),去实地考察官员,然后来任用,这个职位还是很有实权的,但也非常的辛苦,等于出一趟长差。但王维却很开心,他就喜欢到处去走走看看,而且还是公费出差,在经过襄阳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因为老朋友孟浩然在这里,可等他到了才知道,孟浩然已经过世了,这对王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伤心了好久,写了一首《哭孟浩然》,并根据自己的回忆,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挂在了刺史亭里,这个亭子也因此改名为浩然亭,现在还能看到。
孟
之后的几年王维的官运都比较平稳,他一直在辋川(西安终南山),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并开始研习佛法,直到50岁时母亲去世,这下王维彻底地独善其身了。安史之乱后,大唐收复了洛阳长安,王维的官也越做越大,但是他对世间也看得越来越淡,孤身一人住在终南山下,终于写出那首《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出处。这之后没多久,王维便与世长辞,葬在了辋川清源寺旁边,这一年王维61岁。王维在官场中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从来不去站队,跟谁都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跟谁的关系都处理得融洽。这不正是职场的规则和做人的智慧吗?王维晚年很多诗,都特别的富有禅意,禅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中国古诗中禅意最丰富,诗意最美妙的佳句之一,它是纪实,更是禅的态度。
王
人生路”行到水穷处“该怎么办呢?这里面有三个参考对象:第一层:阮籍,竹林七贤里的一位,他驾车在外面走,突然就没有路了,阮籍痛哭而返,所以有个成语叫作“穷途恸哭”。第二层:“行到水穷处”如果是陆游,他就会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我们绕过去,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第三层:“行到水穷处”,没有路了怎么办?王维说,那我就坐下来看云,这也很开心。这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王维诗里的禅意是非常广阔的,这也是生命的活力。它告诉我们,心胸要宽阔,你要顺应世界的变化,随遇而安,只有你的心安定下来了,才能看见这世间美好的东西!王维的哪首诗,曾经在某一时刻打动过你或安慰过你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