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意境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唐诗中,有很多靠意境取胜的作品,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古人对意境很看重,觉得这是风格成熟的标志。诗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成精致文字,等待知音吟诵。诗歌短小精悍,用字精准,不能长篇大论,体裁格式上的要求决定了诗歌在创作中更要重视意境,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唐代有很多诗人的作品,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这就是诗中的意境美。
王维写过一首《终南别业》,全诗共计40个字,写出了王维在终南山隐居的惬意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的景色是情感的释放,如果没有淡泊洒脱的心态,也无法看到这样奇幻的美景。这首诗看不出来遣词造句的雕琢感,好像妙手天成一般。本来是平淡寂寞的隐居生活,让王维写得有滋有味。这就是诗中意境带来的快感。不仅可以放大美好的一面,还能让人思考诗中提及的哲理。
古人特别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不能闭门造车。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过,“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句话是说,人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感慨,将这种感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进而抒发出来让大家体悟,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刘勰这句话想要说明,写文章的时候要先看到事物,而后剖析内心,当两者交融之后写下的文字,就成了文学作品。当然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也不例外。
一般来讲,唐诗中的抒情诗意境最美,最耐人琢磨。情感是复杂多变的,要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有的时候,通过意境来表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作品,明明字字写景,但读完之后让人觉得字字有情。还以王维的诗为例,他写过一首《山居秋暝》,他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抒发了高尚的情操与远大的理想。让人好像能够在读诗的时候和王维心意相通。
情与景常常在山水之间歌咏,在自然的天地里,很容易让诗人放下戒备,彻底敞开心扉。无论在是举行文人雅集,还是弹琴舞剑,都是诗人真实的反应。唯有真实,才有真情;唯有真情,才能让人动情。
也许有人会问,到底怎么样才能捕捉到诗人描写的意境?很简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唐代文学评论家司空图将其概括成八个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读诗的时候,发散思维,跟着诗人的形象描写展开联想,十有八九就能找到诗中的意境了。
拓展阅读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谋臣刘伯温
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史记》
爱怼人的大诗人,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