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美姿容,善鼓琴,又画得一手好山水,是出入上层社会的名流,在当时名动京师。他是罕见的艺术天才,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精通佛法,并以禅入诗,获得了“诗佛”的称号。那么王维是如何巧妙地把自己脱俗的人格境界和高妙的禅学领悟融入诗中的呢?今天我们不妨借他的一首代表作来探个究竟。这首诗就是《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目《山居秋暝》,意思是在山中居所见到的傍晚秋景。王维写作此诗时已人过中年,长期隐居在终南山上的辋川别业中,远离尘俗纷扰,内心少了官场的拘束,可以尽情徜徉于山水,徘徊于佛道,思想境界日渐高邈。对于本诗,大家往往评价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风格的代表作,并称赞它用田园牧歌式的笔触,勾勒了王维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把这首山水诗与他心中的禅意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首诗无处不体现着王维心中的空明禅意。
首联,作者开门见山,用一个“空”字,给全诗奠定了基调。看到“空”这个字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王维居住的这座山,一定是空旷寂寥、悄无声息、人烟稀少。但这并不足以概括“空”字的全部内涵。作者紧接“空”字写道,山中刚刚下了一场雨。雨水可以涤荡空气中的尘埃,洗尽铅华,山中所有隐藏的污浊,都会被雨水冲刷殆尽。雨后的深山,定是明净自然,没有尘埃的污染,所以上文的“空”字,应当还包含着“纯净无暇”这一层意思,这也暗示着作者的心境,有如雨后群山一样,不染世俗的尘埃,一片空明澄澈。
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雨后天气清凉,再加上已是傍晚时分,秋风萧瑟,秋意渐生。首联的两句,先是从整体上描写了山中的大环境,接着点出时间和季节,从各个方面叙述了自然物候,这也就为下面几句详细描绘山居所见的秋景做好了铺垫。
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写景名句。作者不加任何繁琐的修饰和华美的辞藻,只是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名词、形容词、动词,就为我们呈现了极为澄澈纯洁的艺术境界。明月洒下清光,透过茂密的松林,映照在地面;清澈的泉水流过岩石,潺潺作响。它的妙处,就在于不用刻意雕琢,仿佛浑然天成,随着山水美景自然流淌出来。那么王维究竟为何能写出这样的名句?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才情笔力,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内心的高超境界,就和这联诗描写的自然景物一样,纯净无比。无论明月还是清泉,其特点都是澄澈、洁净、一尘不染,甚至带有一些孤高的清冷。明月不会受尘世间任何事物的污染,而清泉是活水,源源不断,流淌不息,永远可以净化自己,洁身自好。所以古人才有“枕石漱流”的风雅之举。明月和清泉,其实就是王维高尚的、通透的心,而月光倾洒在松树上,清泉流过起伏的岩石,则象征着作者用禅心观照万物,用佛理感知世界。
山居秋暝诗意图颈联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意思是浣纱女傍晚归来,欢笑嬉戏,使竹林变得喧闹;渔舟从上游缓缓驶来,拨动了静静流淌的莲花。如果说上一联是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描写秋景,那么这一联作者就变换角度,转而写人。这样写,使诗歌内容参差丰富,不至于单调乏味,而且也很好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更是作者内心一片淡泊平和的象征。
倒装句一般来说有三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照顾律诗的音韵,使其平仄和谐,格律工整;第二,倒装句打破了正常的语序,那么我们就不能按平常的思维来阅读诗句,必须灵活而仔细地思考,细细揣摩词句和意象,把字词重新组合成正确的顺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充分地联想和想象,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更好地体验到美;第三,倒装句中被提到诗句最前面的,往往是作者想要特别强调的东西。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有句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句诗本来是想说鹦鹉啄食稻粒,留下香味,凤凰栖息在老梧桐树上,枝叶繁茂。但杜甫把“香”和“碧”两个形容词提到了最前面,是想抓住我们的味觉和视觉,让整句诗活色生香,用美好的味道和颜色吸引读者。
本联中王维的倒装也同样起到这三个作用。当我们阅读本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竹喧”,那么竹林为何会喧闹呢?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期待去往下阅读。果然,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是竹林中有浣纱女在嬉戏,她们的嬉笑声扰动了竹林,那么这群女郎的欢喜心情,也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了。不止浣纱女欣喜,我们这些读者在破解了“竹林喧闹之谜”之后,也会获得一份喜悦。同样的,“莲动”又是为何呢?原来是溪水上游的小舟缓缓驶下,渔舟唱晚,轻轻拂过莲花。我们可以想象,渔舟到来之前,溪水中是多么安静啊。
通过仔细地、缓慢的阅读,一步一步把这联诗拆解、拼装,当我们重新组建了它的正确语序时,也就把整句诗的意境全面理解了。并且在追随作者的思路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审美的快乐。不止如此,浣纱女藏在竹林后,所以我们一定是先听到竹林喧闹,再看到浣纱女出现;渔舟隐没于莲溪上游,所以直到莲花飘散,我们才能意识到渔舟的到来。作者在这句诗中使用的倒装,恰恰非常符合生活经验,既合逻辑,又生动贴切地表现了山中人的活动场景。且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而这一系列的动作,承载了时间的流逝。整联诗就仿佛一个电影片段,呈现的是连续的、流动的美。而这一切,都凝练在看似平平无奇,没有华美辞藻修饰的十个字中,使人浑然不觉。
作者把“竹喧”“莲动”两个词突出在诗句的开头,是为了强调空山中蕴藏的生机和活力,喧闹和飘动,带来的是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哪怕是寂静的空山,也绝不是死气沉沉,而是饱含精神的活物。而带来,或者说导致了大自然的活跃的,是人的活动。但人并不是决定性的,在这里,人和自然相得益彰,互相成就,而彼此都无挂碍,形成了完美的自然圆融的境界。
一叶扁舟月光静默、清泉潺潺,是自然之静,是没有外在干扰的“空”,而人惊竹喧,舟摇连动,是自然之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色”。人的动,愈衬托自然的静,而自然的静,何尝不是为了人的动而准备。色与空本无异,作者仿佛置身世外,为我们描绘了雨后空山的平和秋景,但作者又何尝不是置身其中,只不过他早已与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写下这样诗句的王维,真正地在用山水清音,写下自己的禅意。
所以到了尾联,王维以一种非常超脱和淡然的心态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固然美好,但我们没必要为它的逝去过于惋惜。因为四时变换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何况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风景。“随意”二字,一方面是作者赋予了自然界以人类的情感,认为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在尘世中安然度日。另一方面,也是王维自己安然闲适的内心的写照。至于最后一句,用“王孙”来比喻隐居之人,是借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的典故,典故本身没必要去索解,它只是补充说明,秋天自有秋天的妙处,不必伤春,不必悲秋,只要此心默默体安然,真正怀揣着热爱和真诚,去享受自然和人世的一切便好。
纵观全篇,作者虽是写山水诗,却字里行间无处不贯穿着他的佛心禅意,他把自然与人巧妙而紧密地结合起来,造就了这样一篇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