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书愤写的是怎样的恨,作者手拿金错
TUhjnbcbe - 2023/3/3 18:48:00
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3.html

三首诗,三首以“愤”为名的诗,那是陆游一生心情的写照,真可谓是字字血泪啊。诗如其题,这三首名为《书愤》的诗歌,全都是以“愤”字贯穿始末的,陆游将自己人生各个不同阶段的志向、遭遇融于一体,从其早年的豪迈,一直写到了晚年的悲愤,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堪称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难怪纪昀曾经评价说:“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歌,是陆游六十二岁的时候所做,当时正好是淳熙十三年的春天,然而,这个春天,对于陆游来说,却并不是鸟语花香,处处晴晴好好的,因为,他由于力主抗金而屡遭贬黜,已经在山阴老家退居了多年了。

往事不堪回首,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豪情壮志,也曾经想过要收复河山,可是,朝廷却委曲求全,不肯出兵北伐,陆游就觉得心里有一种愤懑之气,不吐不快。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满腔愁怨,化作了笔底波澜,写了下来,这便成了第一首的《书愤》。

从起笔处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看,陆游好像是在长叹,是对自己年轻幼稚、不谙世事的责备,可是,表面上看来如此,实际上,他这是在对当时的掌权者屈辱求和、破坏恢复中原大业的谴责。试想一下,“中原北望气如山”,这该是多么豪迈的感受啊,深居陋巷,不得不隐居避世的陆游,回想起自己当年亲临抗金前线,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场景,又如何能不使得现在已经变得贫病交加的他,突然之间又升起了豪情壮志呢。

想当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将刘錡、虞允文等人在瓜州采石一带拒守,后来完颜亮被自己的部下所杀,金兵溃败。这一场“楼船夜雪瓜洲渡”的场景,是多么惊心动魄,气贯长虹啊。

而在大散关之上,就更加气壮如山了。大散关在今日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岭上,在南宋末年的时候,是当时南宋与金交界的边防重镇。绍兴三十一年秋,金兵侵占大散关,宋将吴璘等人率部与之激战,他们不畏强敌,敢想敢拼,于次年收复了大散关。这个地方,对于陆游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因为,宋孝宗乾道八年的时候,陆游曾经作为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筹划过恢复中原的大计,并在那时候,到过大散关前线。也就是在那里,看着雄关漫漫,他生出了“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感觉。

以上的这些,都是陆游对自己前半生生涯的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不愧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他和一般的文人不一样。一般文人,他们的爱国只不过是放在嘴巴上说说而已,只不过是闲来无事的时候,发发牢骚,为自己的诗词歌赋,增添一点话题而已。可是,陆游就不一样了,他爱国,是将之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的,这一点,和另一位豪放的词人辛弃疾,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游曾经亲力亲为,为劝服皇帝北伐而努力,并且在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积极地投身到对于战事的准备和策划中去,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当年,他从大散关回来后,似乎是看到了北伐有望,因此上,意气风发,还曾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金错刀行》。这首诗写于乾道九年的十月,那时候,陆游已经有四十九岁了,可是,他的豪迈奔放,却一点都不逊于那些年轻的小伙子,豪情壮志尤胜当年。他在嘉州任上,借咏刀以言志,抒发了自己抗金复国的斗志豪情。“*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他从赞美一把宝刀入手,由刀及人,着重地刻画了自己的自我形象。他叹息自己虽然已经年近五十,可是却尚未建功立业,只能独自提刀而立,环顾四野八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随后,他又荡开了笔墨,“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他一下子想到了那些昔日在京城里结交的朋友们,那些人都是一些志同道合、同生共死的奇人异士,他们也都和诗人一样,怀着一颗报效国家的心,有着留名青史的强烈愿望。“尔来从*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当他从戎之后,在汉水之滨登高远眺之时,远处那白雪覆盖的终南山,激起了他强烈的抗金豪情。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首古时候的民谚,战国末年,秦国灭掉了楚国,楚国的人民感到非常愤慨,所以,当时民间便有谚语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非常巧合的是,后来起兵推翻秦王朝的项羽便是楚人,正应了此话。“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用反诘的语气,有力地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收回故土的决心。

从陆游当年的这首《金错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曾经是那么豪情万丈,器宇轩昂,他带着一种万夫不当之勇,打算要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只可惜,人未老,鬓已斑,心未老,身已衰,南宋国势衰微,收复疆土的大业屡屡受挫,令得陆游这样的抗金志士每每切齿扼腕。陆游那年轻时就立下了的报国志向,一直迟迟不能实现,他虽然屡次请缨,并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身投入到了火热的战斗中去,可是,这样的时间却并不长,很快,不能用贤的朝廷,就使得陆游只能被迫退归林下了。

浮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又如何能不让陆游心驰神往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真是很遗憾,一个“空”字,点出了陆游多年的抱负,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泡影。现在,纵使那个昏庸无道的君王想通了,想要重新任用主战派,他也已经发苍苍、视茫茫,不复当年的神勇了。

“镜中衰鬓已先斑”,对于一个像陆游一样心怀壮志的人来说,头上长出二毛,这的确是一件让人伤怀的事情,可是,身体上的衰弱,又怎能比得上内心中的失落呢。想当年,姜太公也是年近八十的时候,才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所以,年龄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可怕的,是南宋朝廷昏庸无道,不能够知人善用,自坏长城,这才是最令陆游伤怀的呢。“塞上长城空自许”,这塞上长城,是当年南朝刘宋时候的名将檀道济的自号。想当年,他曾经抵挡北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到后来,刘宋文帝却要杀他,这时候,他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在这里,陆游也是学着那檀道济,用“塞上长城”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体已经衰弱,但是豪情壮志却依然存在。

是的,身已老,心不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称诸葛亮是“伯仲之间见伊吕”。陆游在此处,也是将诸葛亮和自己相比,表示了自己的忠诚,是永不磨灭的,同时,他也借着赞美诸葛亮,严厉地批评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策。

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想当年的诸葛亮,就未曾完成自己的使命,巨星陨落,天地同悲,大鸟泣坟,莫非,陆游此诗竟然一语成谶,预示着他的复国大业,也最终是难以完成的吗?当然,陆游乃是真豪杰,他写这些的时候,显然是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他只是想着,如果有可能的话,要用自己那残存的身体,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就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愤写的是怎样的恨,作者手拿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