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维的这首诗,教科书般得道尽了自己的孤独
TUhjnbcbe - 2023/3/4 19:06:00

唐诗中,描写秋天的作品非常之多,可要是将令无数人忧愁伤感的秋天、秋雨、秋叶写的富有意境的诗不多,“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总是思念的季节,从《楚辞》中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李白的《秋浦歌》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再到《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无不写尽了悲欢离合,长恨人生。

而在“秋诗”的创作方面,王维可谓是独树一帜。

说到王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的诗人,而且由于其所作之诗常常带有佛教禅宗的精神而被后人称为“诗佛”。

王维的秋诗也不例外,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也被王维贯穿了进去。他的这种道、佛思想也与她自己晚年间独自隐居在终南山有关,也许只有这样,他才在文学史上奠定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才会把四季中最具意味的“秋”之空、之净、之忧给写好、写精,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后来那么多达到景中藏情、无我之境的状态的秋诗,意境气氛浓厚的秋思。

譬如,那首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一首唐诗,收录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是否记得这篇古诗,要求我们全文背诵。

再譬如,今天小赫赫为大家介绍的这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所谓“桂魄”指的就是月亮,因为传说中月中有桂,而“秋露”则指刚有露水的时节,即初秋。第一句交代了诗的时令,也同时奠定了正首诗的基调——孤独寂寞冷!

可是就在这露水初现的秋夜,一个只穿着轻薄罗衣的女子还未更衣就寝,这是为何呢?

两句话先写景后写人,两下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制造了一个悬念。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但是,作者没有让读者疑问时间过久,马上进行了解答:

穿着轻轻罗衣的女子无聊的拨弄着银筝,可是心思却不在这个上面,就纯粹是消磨孤单寂寞的时间,之所以不回卧房睡是因为怕一个人回到房中后难捱心中的孤单与寂寞。

所有疑问全部解开,女子在这凉凉的秋夜不忍入房睡觉的原因原来是思念那个离开很长时间的爱人,全诗的意境与答案全在一个“怯”字上,这个字完美的解释了女子独居的寂寞和冷清,本句与温庭筠《菩萨蛮》中“双双金鹧鸪”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全诗,从“秋露微”写起,夜深、弄琴、罗衣合力描写的应归而未归的事实,而最后一句“不忍归”解答了未归的缘由,四句话就将一个秋夜孤独思念爱人的美丽女子刻画了出来,如果对唐诗比较熟悉的人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杜甫《旅夜抒坏》中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不同的诗人,相似的思念,运用可以量化的语言将无法量化的事物——思念和爱情描写出来,并推到极致。

在这首《秋夜曲》中,王维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自己隐居后的生活,同时也写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解读——孤独但是享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令他这首词充满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全诗寥寥数语将王维的诗词艺术风格显露无疑,语言清澈细腻、大雅安详,在缓缓的叙事中慢慢渗透人的心,这也应了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

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欣赏这样的作品,最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也正是这样的作品,才最是能打动我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维的这首诗,教科书般得道尽了自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