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寻仙求道未果,只见到道士在墙上题的诗,李
TUhjnbcbe - 2023/3/6 20:10:00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其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当可观,进而文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尊崇与推广,道教在当时非常的兴旺,可谓盛极一时。其哲学理念与养生手法等在民间也深受追捧,影响力非常广泛。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可以说在民间扎根极深。因其的养生之术颇有医理,道士虽然是半隐居状态但经常接触百姓,除了游方行医之外,偶尔也会传授些修炼技法。据说这些法门修炼精通之后可延年益寿,甚至据说可以白日飞升,羽化登仙。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是非常崇拜与相信的。也因此,各种各样的民间轶闻都披上了神话的色彩,传得神乎其神。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唐朝许多文人都对道教非常喜爱。如李商隐可以说是非常慕道,杜甫中年后也醉心道学,诗人李绅更是留下了"仙兄受术几千年,已是当时驾鸿客"等诗句。当时备受推崇的纯阳宫香火鼎盛,隐士则偏爱终南山,人们常行参拜之礼,也有许多道家经典流传至今,可见道教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诗仙李白自小也是十分喜爱道家,年轻时游历天下,非常喜欢跟蜀中的道友元丹丘一起,两人畅游天下,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或探幽寻微,或寻仙当访道,李白一生的思想变化与理念转变均与其息息相关,也在旅行的过程当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传,慕道的李白也曾钦慕一位老道士,因老道士的诗作传至长安,李白听闻顿生兴趣,于是数度寻访这位叫作许宣平的老道士。

许宣平何许人也?相传在唐睿宗景云年间,这位叫作许宣平的道士隐居在当时新安歙县的南坞,盖了一座普通的茅草屋居住。他的外貌看着像是四十来岁的人,须发非常长,但其身形矫健,走起路来像是飞奔的骏马,周围百姓也没见过他进食,不知道他平时吃什么。平日里也只见他砍柴换酒,终日沉酣,过得很是逍遥,颇有传奇色彩。

当时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隐士高人,但大多无缘得见。李白也是如此,数度拜访无果,只道是神仙中人必然难见,倒也不见气馁。但次数多了,便有些意兴阑珊。某次寻许宣平依然不遇,却见他茅屋墙上题诗一首:

《庵壁题诗》

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

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我在这里隐居三十年有余,在南山之巅造石室居住。晚上与明月嬉戏,早上口渴就喝山中清泉。我每天所见,是砍柴的樵夫在田垄上唱歌,是鸟儿在山间嬉戏。这么快乐的生活早已使我忘记了年纪,连岁月都一起忘掉啦。这首诗描写的是许宣平的隐居生活,通篇平铺直叙,直白的文字增强了诗中情节的真实性。而这忘却烦恼、潇洒出世的隐逸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山间清泉明月与小鸟、田中乐逸的农夫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李白见了,由衷地感到钦佩与羡慕。但寻访数次无果,想来是缘分未到,自己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只怕是不能再来。如今见其壁上诗作,不免有些技痒,当下也不犹豫,挥毫也写下一首,题在墙上:

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瑟,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我吟过您在外流传的诗句,非常喜欢,如今来拜访真人您的居所。您居住的地方烟笼雾罩,似与仙人居住之境只有一些云雾相隔。我见您庭中空空,没有见到您,只好拄着拐杖休息。但是我很犹豫,我应该走了,但又很想等一下您,仔细想想您可能早已驾鹤飞升,等回来的时候怕是要千年之后了吧。

李白的这首诗,非常有他的个人特色。其浪漫的想象与这次寻仙求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许宣平隐居之所偏僻且高,李白却认为这样的居所已然是神仙的居所。这次寻访依然没有见到许宣平,李白打算离开,但表达出来却是“可不是我不等仙人您啊!实在是怕您飞升许久,回来怕要千年之后啦”。整首诗一气呵成,通过夸张等手法将诗人想要拜见老道士的渴慕表达得淋漓尽致,充满浪漫绮思的同时不乏调皮的意趣,真不愧是一代诗仙。

李白在其后的人生中颇为失意,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尤为慕道,借着长生、飞升与炼丹等排遣胸中的苦闷与失意,麻醉精神上的痛苦。这与他早期对道家学说得倾慕不同,但是确实是早期这些崇道活动的衍生。终其一生,李白可以说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意思的是,据传许宣平在见过李白的诗作之后,又回复了一首。对照两人题在墙上的诗,最后的这首诗内容含义颇有意思,在这里就不解读了,留给聪慧的读者们吧!

《见李白诗又吟》

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精食有馀。

又被人来寻讨著,移庵不免更深居。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仙求道未果,只见到道士在墙上题的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