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美国人出家当和尚,面临227条戒律,
TUhjnbcbe - 2023/3/14 20:08:0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

年,中国正是非典期间,中国人都尽可能的离群索居,隔离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西方人却要冒险出行中国,他要寻访那些与世隔绝的真正隐士,而诱使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是来源于一本叫做《空谷幽兰》的书。

这本书在十几年前的中国,也是相当的风靡。它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叫比尔·波特,如今已有70多岁。当时,在垮掉派和嬉皮士活跃的年代,比尔正是20来岁的小伙子,因为远离美国本土,而躲过了嬉皮士的一切,但却没能够躲过东方智慧“禅”的诱惑。

在年代,当嬉皮士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比尔却遇到了禅宗、寒山诗以及他的第一位师傅,寿治和尚。这后知后觉的相遇,却更加的惺惺相惜。年,比尔·波特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寒山诗集》,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寒山诗全译本。

接下来,比尔便踏上了前往神秘东方古国的中国,实现一段寻找真正隐士的旅途。隐士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悠久,寒山子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时间来到年前后,这个传统还存在与否?,这实在令人难回答。

带着这个疑问,美国人比尔·波特开始行游中国,最终描绘了一幅现代中国隐士地图。在他眼中,那些超脱世累、静坐山间的隐士,是最幸福快乐的人。而支撑他们的源泉,就是佛教或者道教的古老信仰。

10年后,又一个美国人泰德·伯格也决定,做这幅地图上的一个行脚者,而他的目的地,就是终南山。大约十年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佛教,泰德曾来到中国,并拜终南山一位佛教隐士为师。而先行者比尔·波特,更是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毅然前往中国修道参禅。

那是年,28岁的比尔·波特,带着美元和一张机票到了中国台湾。在台湾,他去过佛光寺,上过台湾台北的文化学院,最后在海明寺住了下来。那时候,比尔每天打坐,累了就看佛经。寺院的住持悟明法师,对这位洋弟子更是置之不理。

突然有一日,悟明法师来到比尔面前,对他说:你应该出家了。比尔听到以后,吓得落荒而逃。据说那时候,他正在热恋着一位姑娘,而悟明法师的话,将比尔迅速地带回了现实之中。虽然喜欢修行,但他始终放不下美丽的姑娘和喜爱的美酒。

也幸好比尔没有出家,否则就不会出现持续热销的访隐之作《空谷幽兰》,让读者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了。不过,当最初的一些西方人,因对禅宗的兴趣而选择了出家,但大多数西方人因无法忍受戒律的束缚,选择从寺院逃走还俗。但也有少数人,坚持遁进寺院。

而那些留在寺院最终出家的西方人,是如何弃绝尘世,最终归于平静的呢?

曼谷,一个热气腾腾的南亚大都市,却从来没有丢掉自己的泰国特色。在摩天大楼外面,着装时尚的白领驻足停留,把鲜花、香烛和虔诚的祈祷,供奉给佛祖。而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看见身穿*袍的僧人,以安详的步伐,悠然行走在凡夫俗子中间。

这样的景观显然不足为奇,直到我们眼前出现几位白皮肤、高鼻梁的西方僧人,我们也许会停下来,想要打探他背后的故事。小编就介绍一位西方僧人,他叫潘笛特,来自英国。在其出家前,他是个背包客,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漂游。

由于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让他对佛教产生痴迷的兴趣,最终选择了剃度出家,做一名真正的和尚。他目前所在的寺院,始建于18世纪的阿育塔雅时代。僧人朗迫瓦帕南是他的第一任住持,也是修炼冥想的高僧。据说,他可以轻易进入冥想的最高境界,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讲究的是戒、定、慧,三许一定要合在一起。在佛教的传统中,修禅定之前,其中戒律也是必须要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你有戒才有定。所以,有很多的西方人对修禅定都没问题,但如果让他们持戒修行,他们都会选择逃避,即使选择修行,但中途也都还俗离去。

泰国又是一个奉行小乘佛教的国家,一个正式剃度的比丘,要遵守的戒规就多达条,但潘笛特则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像这些完全有背于西方追求自由的戒律,潘笛特是怎么适应并一直坚持下来的呢?

潘笛特的回答,却十分的轻松,他说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之前会认为很难。首先你要驾稳车把,要掌握平衡,还要有一个合适的速度,并且时刻观察周围的情况。但是,当你一旦骑了几次之后,那这些都变得简单了。

另外,就是要坚持遵守的一些清规戒律,说白了就是放弃自身选择的自由。比如:你不能选择穿什么,你不能选择早晨起床的时间,你也不能选择吃什么,甚至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你无权选择。甚至你在哪一所寺庙去居住,你也没有选择权,总之你所有的选择权都被剥夺了。

因此,最困难的也就是要学会放弃,学会让一切随风而去。实际上,当你学会放弃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自由的来临。你再也不要花时间去买衣服,再也不为选择发型而烦恼。所以,当你意识到没有选择的生活时,这是一种更大的自由,你就会觉得什么都很容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整体性的颓废失望,为垮掉派激烈的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土壤。但垮掉,并不是简单的自我放逐和迷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内动力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对自由的渴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否则,他们也不会与佛教禅宗不期而遇,以中国古代诗僧,在历史的回眸中相互致意。

西方人对东方宗教文化的兴趣,并未减退。就像隐居寺中的潘笛特和行走江湖的比尔·波特,一个出家修行,一个入世寻隐,都是为了寻找修复心灵的密码。而我们,似乎也已经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美国人出家当和尚,面临227条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