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仙游寺,长恨歌的诞生地
TUhjnbcbe - 2023/3/14 21:37: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大家脍炙人口的佳作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然而这首千古名篇却诞生于终南山下黑水河畔的一座古寺之中。

终南山北麓究竟有多少峪,没人能说得清楚。但是基本每个峪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陕西周至县城南17公里处有一个黑水峪,黑河从此峪出山流入关中平原。在黑水峪口有一个东西稍长、南北较短的谷地,是黑河水出终南山时冲出的一道湾。这里有一座古寺,名叫仙游寺。

仙游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文帝时期,这里曾是隋文帝众多的行宫之一。因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也是他们习仙升云之地,因而行宫取名仙游宫。仙游宫附近还有周穆王演乐洞、东汉大儒马融的读书室等古迹。

据史籍记载,隋文帝杨坚自幼由右冯翊般若寺的女尼智仙抚养,长大后返回杨家。有一天,一位来自印度的游僧前来拜见杨坚,此时的杨坚还未称帝。印度僧人奉上一盒舍利子说:“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说完便离去了,此后再未出现。

隋文帝杨坚

杨坚觉得稀奇,便找来高僧昙迁,二人一起打开盒子,想数一下舍利子有多少颗。结果两人数了半天,“或少或多,并不能定”。昙迁恍然大悟:“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这是一盒神物,得好生供养。

因儿时那段佛寺的经历,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尊崇佛道,大力弘扬佛法。仁寿元年(公元年)六月十三日这天是隋文帝的生辰,他与众多高僧大德在仁寿宫谈佛论道,商议他早年得到的舍利子如何安置事宜。最终决定,在全国三十个州,选高爽清净之地,创立灵塔以供奉安置这些舍利子。

仁寿年间隋文帝安放舍利子所造佛塔的地域分布

仁寿元年(公元年)十月十五日,隋文帝特命长安城内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舍利塔安置,易宫为塔,仙游宫改称仙游寺。

此后更于仁寿二年敕送舍利到五十一州建立灵塔,仁寿四年分送舍利于三十余州。仙游寺法王塔是第一批用于安放舍利子而建的佛塔。《广弘明集》记载了仙游寺安放舍利子的经过:雍州于仙游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未搬迁前的法王塔

年10月7日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出土的隋《舍利塔下铭》也记载了当年舍利子安放的过程。与法王塔的文字几乎完全一致的《舍利塔下铭》还有陕西扶风县凤泉寺《舍利塔下铭》,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同州大兴国寺塔铭、京兆龙池寺舍利塔铭等。甚至越南的顺成县春关村(隋唐时为我国交州)也出土了类似的《舍利塔下铭》。这也印证了历史对这一事件记载的真实性。

《舍利塔下铭》

唐代开元年间,仙游寺法王塔的地宫再一次被打开,僧人敬玄请出地宫中的舍利进行供奉,九年后又将舍利送还塔下,地宫尘封。法王寺出土隋文帝《舍利塔下铭》石碑的阴面就刻着唐《仙游寺舍利塔铭》,记录了这一事件。法王塔下的舍利子再次面世已经是一千二百七十二年以后的事情了。

耀州神德寺出土《舍利塔下铭》

有唐一代,仙游寺长盛不衰,达到鼎盛时期。这从其屡见于史书、文集便可以看出。众多唐代的文人骚客都留下了与仙游寺有关的诗作篇章。唐代文学家李华有诗《仙游寺》、岑参有诗《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诗人卢纶为避战乱,曾隐居周至县东南之杏林庄,因而就有了来仙游寺踏雪闲赏的机会,作诗《过仙游寺》。

未搬迁前的仙游寺

唐元和元年四月,已经做了三年校书郎的白居易任满,前去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最终憾以“对策语直”而未能如同科密友元稹一般拜左拾遗留京,被补任为周至的县尉。来到周至不数日,白居易结交到了相洽终生的一位好友王质夫。

王质夫是个真隐士,以至于史料中都显有关于其的记载。但是通过白居易写给王质夫的诗里,我们仍能大略推断出此人祖籍琅琊,性子恬淡,在家中行十八,比白居易岁数还小。

王质夫在仙游寺旁的蔷薇涧下结庐而居,白居易要拿来当夫人的蔷薇花便是从其屋畔移来。白居易经常来此拜会好友,并和好友一起游历附近山川,在这个过程中又结识了一位重要的友人,正在仙游山闭居修《大统纪》的陈鸿。

有一天,白居易同友人王质夫、陈鸿结伴同游仙游寺,并在此居住了数日。期间三人谈古论今,乐在其中。当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时,王质夫对白居易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善于表达且喜欢述作的白居易,意气风发的根据那段皇家故事,在仙游寺一气呵成写下传唱千古的《长恨歌》,而同行的陈鸿,也撰写了被后世熟知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长恨歌》的白话版。仙游寺因一曲长歌而名垂史册。

白居易对仙游寺是情有独钟的,虽然白居易在周至县的时间不长,却留下来大量有关仙游寺的诗篇:《仙游寺独宿》、《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质夫不至独宿仙游寺》、《游仙游山》,甚至回到长安任职后依然想念着仙游寺:《梦中寓直梦游仙游寺》、《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王居仙游山》、《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等等。

到了唐懿宗时期,终南山黑水峪口的这片谷地中的寺院规模进一步扩大。以“一水中流”的黑河南面叫仙游寺,又称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为废墟,据传说可能叫法源寺。

北宋嘉佑年间,时任凤翔通判的苏轼来到仙游寺,想必苏大才子也是因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于此而慕名前来拜访吧。然而仙游寺内最吸引苏轼的却是逼水塔基座上的石刻画作。画碑虽说不大,却有十六方之多,绘的都是佛国轶事,形象生动,线条飘逸,眉眼间透着空灵,但碑碣只有刻工落款,而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画匠所为,应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家所绘。最终苏轼对画作做出了“非吴道子莫能至。”的鉴定结论。正是因为苏轼的这个鉴定结论,也导致后来这些画碑被沉入黑河。

当苏轼的鉴定结论广为人知,慕名前来仙游寺看画读碑的人蜂拥而至那些拓碑者整日围着小塔敲打,给僧人带来难以言传的烦恼。于是,为求清净的出家人索性把那些画碑从塔基上取下来,悄悄沉入了寺外幽深的黑河里。如今曾经塔上画碑现仅存一方。

仙游寺吴道子画碑

苏轼、苏辙兄弟都曾任职于关中,屡次流连于仙游寺。留下了许多诗作,流传至今的诗有《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南寺》、《北寺》、《次韵子瞻题仙游潭中兴寺》、《仙游潭五首》等。苏东坡《仙游北寺》诗中说“唐初传有此,乱世不留碑。”可见在宋代仙游北寺就因冰火而颓败了。

沧海桑田,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西域喇嘛桑加巴成为了仙游寺的主持,改仙游寺为普缘寺。此时寺院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尊贤殿、苏公藏符处、钟楼、鼓楼。殿内有泥塑、铜铸和木刻佛像多尊,均极精巧。明朝末年,寺院毁于兵火。仙游寺的特殊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兵家争夺之地。唐末*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时(李蓝起义)都曾屯兵于此地。

未拆迁前的仙游寺

仙游寺内还现存一口铸造于明天顺六年(公元年)的铁钟,是当时的僧人奉敕所铸。此钟原来悬挂在仙游寺中殿前西侧的钟楼内。铁钟为桶形,高1.8米,周长4米,口径1.46米,重约公斤。钟口呈莲瓣状,共8瓣。钟钮有两螭盘绕。

仙游寺明代铁钟

铁钟上有正书阳文的铭文,详尽地记述了铸钟时间、寺院住持僧人一一敕封妙悟善缘喇嘛桑加巴,以及捐赠钱物的信众及僧人名字等内容。

仙游寺明代铁钟铭文

清康熙二年,当时的社会贤达募资在仙游寺的旧址上重修寺院,重新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清道光五年(公元年),吴曾贯为周至县令,主持重修了仙游寺,今存《重修仙游寺记》。

未拆迁前的仙游寺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人吃水遇到了困难,为了解决缺水的难题,*府启动了黑河工程,要在黑河的金盆峪口修建一座拦河大坝,将黑河水引入西安。这座千年的皇家寺院仙游寺不可避免的永久的沉入水中。

为了民众的福祉,仙游寺毅然决定举寺搬迁。临走前,寺里的老僧对当年沉入黑河的吴道子画碑念念不忘。于是调来挖掘机械等设备,断水清淤,忙碌数日,最终没有寻得画碑的任何踪迹。

入水前的仙游寺

虽然在寻找画碑上没有收获,但是在拆迁法王塔时却发现了地宫入口,在沉寂了一千两百多年后,法王塔地宫重新开启,令世人震动。在地宫中,发现一件石函,内有一只铜棺,棺中琉璃瓶内存放着国内首次发现的10粒隋代舍利子,这必定是隋文帝当年供养在仙游寺的舍利子。后发现内有双面刻文石碑一块,这块碑就是《舍利塔下铭》。

仙游寺法王塔隋代舍利子

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由小平台、台阶、踏步漫道、隧道,宫室几部分组成。全长7.05米,隧道宽1.05米,高1.39米。地宫石门已经毁坏。门楣上饰线雕破式忍冬宝相大团花。门两侧各有胁侍菩萨一体。门框为波浪式忍冬漫草。宫室长1.26、宽0.92、高0.96米。顶为覆斗状盈顶。地宫正中是一件石函,石函上置棕黑色圈足带盖熏炉一件。

法王塔地宫开启时的样子法王塔今昔对比

如今的仙游寺已经被搬迁至国道旁,新的法王塔虽是原砖修复,也少了岁月沧桑的痕迹,但仍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砖塔。而历史上的仙游寺早已淹没在坡下那道水湾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仙游寺,长恨歌的诞生地